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相传,唐代以前就有吹糖人,早期流传于中原及西北广大地区。清代,始由西北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丰县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而糖稀分麦芽糖稀和以大米、大麦为原料,经混合、发酵、过滤、熬制而成的糖稀。之后,将麦芽糖稀熬去水分,加入实用色素,冷却成糖稀块。“吹糖人”前,将糖稀块温火熔解即可,制作方法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
丰县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侯敬爱。侯敬爱,男,1945年出生,江苏丰县常店镇侯老家村人,系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和徐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侯敬爱吹制糖人的技艺是由其太爷师从他人学得后传至其祖父、父亲,至侯敬爱已是第四代。他16岁开始师从其父亲学艺,20岁起便以此技艺谋生。侯敬爱对“吹糖人”的技艺创新就是加入了食用色素,使吹糖人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侯敬爱长期在外流动制售,30多年来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南至广州、澳门,东至连云港、上海、厦门,西至新疆的伊梨、喀什、乌鲁木齐,西南至云南昆明、大理,遍及全国各地,吹制的糖人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
近年来,侯敬爱为扩大“吹糖人”艺术的影响力,主动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并获奖。2002年2月参加了澳门文化部门举办的第十四届澳门艺术节;2002年12月参加了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并获纪念奖;2003年4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了“爱我中华大家行”组委会举办的表演活动等。他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几年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彭城晚报》、南京电视台、徐州电视台及福建、浙江、广东、澳门等地的媒体对侯敬爱吹制糖人的技艺多次予以报道。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他现场制作表演进行了录制、播报。
相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于九里战场,刘邦迫使彭城(今江苏徐州)守将项佗投降,占领了西楚国都。项羽剩下十万人马退到百里外的垓下。在此地,韩信命军士制作巨型风筝,将张良带到空中吹箫,一曲楚歌勾起八千子弟兵的思乡情,致使军心涣散,汉军大胜。张良用的牛皮风筝可推为徐州最早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徐州风筝的品种多种多样,最具传统代表性的是鹞子、凤凰风筝。它们都是徐州扎制艺人大胆创造的杰作,既抽象又写实。从外形上看,鹞子风筝酷似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变形,雄健壮观,在空中飞行时形态庄重,似有大将风范;凤凰风筝同徐州汉画像石中朱雀(常称凤凰、火鸟)外形相似。
徐州自张良放风筝起,至今已沿袭了两千余年,放风筝是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入春后,天气晴好时,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结伴而行,到广阔的原野上放风筝。在徐州这种习俗已沿袭二千余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
风筝既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又是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性体育运动器具。它既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又可锻炼体力,增强人的体质。因此,风筝已成为一项新兴的体育竞赛项目,并作为一项竞技艺术备受徐州人的喜爱。
徐州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曹开君。他扎制的鹞子、凤凰风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元素。他制作的风筝多次在全国风筝比赛中获奖。
尽管徐州风筝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艺人队伍也比较庞大,鹞子、凤凰风筝看似简单,但由于其扎制的技术含量大,精确度高,因此所需扎制的时间长,价格也比普通风筝要高。而目前出现的机械化风筝价格低廉,成品率高,因此更受人们推崇。加上风筝的销售因受季节制约,收入甚微,许多风筝艺人纷纷改行,传统工艺制作的徐州风筝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加强对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扶持已迫在眉睫。
邳州蓝印花布又称“青花布”,“药斑布”。印染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邳州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纺织结网和染色工艺。从邳州大墩子、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陶纺轮、骨针、织物印痕、彩陶纹样、矿物质颜料石及颜料研磨器具、骨笔等,都可以证明邳州是我国原始染织工艺发源地之一,至今,这一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仍在邳州传承与发展。
邳州地处苏北、鲁南地区,盛产棉麻、蓝草,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丰富的原材料生产,促进了邳州民间纺织印染业的发展。据《邳州志》记载,唐宋时期,邳州的染坊已遍布乡村街巷;明清时期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蓝印花布在邳州地区农村民众生活中普遍使用。
邳州蓝印花布是以纯棉布、黄豆粉、石灰粉混合防染剂、天然植物靛蓝为染料,手工印染。从远古的织物涂染到扑喽青染色,包豆扎染,凸板印花至纸版防染剂印花,邳州民间染匠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研磨总结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民间印染工艺。
邳州蓝印花布受苏北、鲁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蓝印花布的花纹题材内容、纹样的结构布局、印染的材料应用,工艺技法等,都与其它地区的蓝印花布不同,其花纹造型古朴豪放,千变万化,色彩古朴素雅,绚丽多姿,蓝白分明,清新明丽,产品别具一格。纹样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邳州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精致细腻,染色牢度强,具有染色不褪、耐洗耐晒、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纹样愈洗愈明显的显著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及机械印花布的大批量生产,致使传统蓝印花布的市场逐步衰退。同时又因传统手工蓝印花布印染原材料成本高,印染效率低,经营经济效益低,迫使许多蓝印花布染匠人不得不放弃了手中的传统技艺而改行,致使这一古老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面临失传境地。亟待对此项民间瑰宝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保护。
沛县鼋汁狗肉始于秦末,创始人为汉朝大将军樊哙,他与作泗水亭长的刘邦一起,吃着狗肉,喝着烧酒,除了探讨社情民意外,便是研究狗肉的烧制技艺,从火候到配料,再到工艺流程无不探究和试验,他的武火猛煮、文火慢炖、压锅久焖及原汤再用与鼋鱼共烧等,工艺成为绝技,终于烧制出透而不腻,韧而脱骨,醇香可口的狗肉,当时就享誉泗水两岸、齐鲁大地。他的狗肉烧制工艺在沛县一直流传至今。
两千多年来,樊氏后裔经历代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风味独特的美食。
沛县鼋汁狗肉,利用祖传鼋汁,配以微山湖野生甲鱼及三十多种佐料,采有15公斤左右的土狗,活杀现煮,经祖传秘方制作,色泽鲜亮,清香扑鼻,口感柔韧,肉质烂而不腻,回味无穷,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保贵的药用价值。狗肉有助消化,清湿消毒之功效;狗骨可制成骨粉,是中成药的原、辅料,活络筋骨,对骨癌有疗效。沛县鼋汁狗肉以其悠久的历史、工艺独特,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既可食之于地摊、小店,也可登大雅之堂,是走亲访友馈赠来宾的贵重礼品。
沛县鼋汁狗肉的生产以樊氏家族最为传统,传承谱系明晰,樊家鼋汁狗肉色泽鲜亮,醇香扑鼻,味美不腥,香味持久,肉质韧而不挺,烂而不腻,早已名扬海内外。
龙虎斗是流传在苏北睢宁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据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证明,在全国各种各样的舞龙形式中,以表现龙虎相斗的民间舞蹈,唯有睢宁县存在。
据《睢宁县志》等资料记载:“睢宁龙舞起源于明代睢城毛庄村,属于一种祭祀性民间舞蹈。清朝乾隆年间,由老艺人毛春点根据‘八和庙’中一游方和尚的指点,依据“古时下邳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百姓皆称汉高祖刘邦为天龙、楚霸王项羽为地虎,龙虎相遇争斗而战的历史事实,巧妙的在龙舞中增加一只虎,于是就诞生了《龙虎斗》,以致有序流传下来,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传统龙虎斗演员共有12人,其中舞龙9人,舞虎2人,镇虎人1人。表演者必须由舞技高超、体力较强壮的青壮年人担任,能熟悉各种表演技巧,并要和文武场有默契的配合。
龙虎斗队形变化多端,龙虎相斗时舞动有序,高潮迭起。具有舞姿造型美、动作幅度大,节奏感极强,表现力明快等特点。有时还做出各种托举、滚翻等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地域特征、丰富的舞艺特征、独特的音乐特征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睢宁龙虎斗包容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而且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特定的审美理念,还具有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艺术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她既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1983年睢宁龙虎斗恢复创排,参加江苏省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优秀表演奖。徐州市何赋硕市长出访法国时,把该舞蹈的录像带作为国宾礼品送给法国圣泰田市市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该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近年来,受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增强,传统龙虎斗的老艺人所剩不多,已处濒危状态,亟需挖掘、保护,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