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睢宁落子舞是苏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徐州东部,尤以睢宁县最为盛行。据《明史》和《睢宁县志》记载:落子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威武将军、抗倭名将汤克宽因荣升广东总兵,为感谢皇恩,在下邳老家门前隆重举行十日大庆,从众多民间艺人中,发现一种“汤家落子”演艺超群,随之收留几位艺人并帮助搭班组社,定居下邳半戈山下。从此,“汤家落子”便在下邳州扎下了根。后经世代有序传承,又由“下邳落子”形成了今日“睢宁落子舞”。
落子舞分文落子和武落子。歌的成分比舞蹈成分重一些,舞的动作幅度小,且表演文雅、细腻。活跃的称为文落子(也叫小架落子),以古邳镇半山村艺人卢修田为代表。舞蹈的成分重一些,且动作幅度大,表演热烈、奔放、粗犷的称为武落子(也叫大架落子),以睢城镇五里堂的艺人刘资侠为代表。
传统落子舞,是由一英俊少年手持花伞领舞,两名白衣少男打连厢和舞动霸王鞭;两名红衣少女打竹板和耍红撒巾;五名少男少女分别以跑跳步、搓跳步、花梆步等不断变化队形,舞动有序,高潮迭起。充满着浓厚的青春活力与阳刚之气,又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1957年,睢宁落子舞参加北京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后给予高度赞扬并与演员合影留念。1974年睢宁中学张江宁等人排演了9人落子舞,并在江苏省演出中获优秀奖。之后,在徐淮八县巡回演出。经两次加工,编入《全国民间舞蹈集成》。1987年,由徐州市歌舞团和睢宁县文化馆联合改编、排演了3人落子舞,在省会演获二等奖。2001年,由文化馆仝平等人编排的高作镇文化站9人落子舞,参加江苏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节获铜奖。
现在,睢宁落子舞已成为徐淮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留节目,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试点保护项目。
泥模是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泥模在手,儿童们便可取泥批制大量的人物(或动物),儿童的兴趣就在于此,玩起来爱不释手,所以泥模又叫做“孩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代。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格。
沛县泥模的制作,分“模仁”、“泥模”两部分。制作“模仁”是泥模的根本,它要在半干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行各类题材的创作。“模仁”是“泥模”制作的母体,也叫老模子;制作“泥模”有“泥”、“陶”之分:儿童翻印泥模,多处在泥制品阶段,利用和好的胶泥翻来印去或晾干存放起来。这种泥质模尽管数量和质量较好,但最大缺点是不易长期保存,需要起窑加火烧制(或在煤炉中烧制),烧制过程与烧陶艺术差不多,文火起,猛火攻,慢慢冷却。土窑木材烧出的呈土黄色,煤炉烧制的呈砖红色。
模仁造型生动形象,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沛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人物,可以说是我国戏曲艺术和传奇故事对儿童的早期普及样本,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佛教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沛县泥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泥模艺人是张君实老先生,从事泥模艺术已近70年,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1994年,作品获中国民间一绝大展银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了张君实“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曾被《徐州民间艺术荟萃》、《玩具之旅》、《人民画报》刊登发表,部分作品分别被省、市展览馆、博物馆收藏。
目前,沛县泥模艺术面临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泥模工艺的历史资料和作品亟待整理抢救,泥模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邳州年画,又叫木刻版画,源于邳州民间雕刻画的发展,兴盛于唐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美术、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时,邳州年画进入家家户户,有数十家刻制印刷的作坊。七山镇、官湖镇、邳城镇开发销售店铺,批发商贩众多。这些年画曾记录下邳州百姓的生活情趣。
邳州年画内容丰富多彩,可分为传统复制年画和现代创作年画。如:窗花、挂笺、佛像画、家堂画、纸马、纸牌、纸钱、咒符、春帖等,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宗教信仰、祭祀神灵、镇邪逐疫、吉祥纳福、娱乐游戏等;现代年画集画稿创作、刻版、印刷于一身,主要用于欣赏、展示。
邳州年画在形式上可分为黑白年画、彩色套色年画、水印年画、油印年画等,其题材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地方民间特色。
邳州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等工序。刻版的工具主要有:拳刀、扁凿、圆凿、针凿、敲方、棕刷、空槽等。
邳州年画吸取了传统民间雕刻画的精华,不断创新和提高。构图大胆、泼辣、简练、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风格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1959年,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邳州民间美术研究院”,专门从事年画的发掘、整理、研究辅导和开发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年画作品,并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民间艺术大展中获得大奖,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年画等一系列民间文化产品销量甚微,许多民间老艺人逐渐放弃了木刻版画制作。加上年轻人不愿学习,年技艺濒临消亡。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扶持已迫在眉睫。
沛县素有“武术之乡”,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沛人习兵练武,英杰迭出,相沿成习,历久不衰。
汉高祖刘邦及汉初沛籍将领樊哙、周勃、王陵等人在起义前均酷爱武术,曾组织地方青壮年习兵练武。据新译《沛县志》卷三,沛人“尚武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民国新志》也说:“沛人富有胆略……虽妇女也多不知畏惧。”
1977年5月在栖山镇9米深池塘中发现的汉墓里出土了多块石刻画像及两把铁剑。石刻画像人物挟弓佩剑,诸如击剑、枪术、杂技等表演,姿态清晰,栩栩如生。
沛地武术英才辈出,更兼收外地武术之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后,各地武术高手云集沛境内外,来自河南、河北、山西的武术高手多达十几位,在沛各立门派,授徒传艺。至今沛县拥有十二大门派,其中八大门派为大洪、二洪、三晃膀、梅花、少林、西阳掌等,自传入沛境以来,已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最有影响的拳种,也是沛县成为全国武术之乡的历史成因。
武术活动在民间广为盛行,全县110多万人口,有28万人习武练功。全县471个行政村设有练武场子,武术馆、校、辅导点110多处。每逢月下日中,尤其是农闲、节日,在树林、田头、场院,练武号子不绝于耳,器械搏击之声相闻,男女老少各逞英姿。每年春节,举行全县武术比赛,大大促进了沛县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沛县武术人才辈出,灿若明星。1970年至今参加全国级、省、市各级各类比赛及表演达340余次。荣获全国武术表演一等奖8名,全国散打冠军7名,世界技巧冠军8名,世界举重冠军3名,冬奥会冠军1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内赛事多以国家标准套路为标准,沛县武术传统套路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竞技体育的需要,传统套路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亟待对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
彭祖导引养生术发源于徐州,距今已有4300余年历史,在千百年的岁月流淌间徐州的土地上积淀下了华夏极富代表性的彭祖文化。彭祖,即篯铿,寿高八百,因献雉羹(野鸡汤)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而被封为大彭氏国(今天的徐州又称彭城)的国主。屈原在《天问》第八十七节里曾问道:“彭铿斟雉常何飨,受寿永多何长久”。雉羹至西周时,已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至今仍史不绝书。在今天的徐州,古彭城及其创始人彭祖的历史痕迹依然依稀可见。
虽然彭祖“述而不作”,其弟子撰写的《彭祖经》的文字原著早已失传,但通过后人尤其是彭氏家族的不断传承和实践,彭祖养生学的各个部分不但没有中断,反而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在汉代古医书《引书·彭祖之道》中,对于彭祖养生具体措施作了较详细介绍。彭祖养生术大致可分为彭祖烹调术、彭祖导引养生术、彭祖房中术、彭祖摄养术等几个部分,均为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法。
彭祖的养生长寿术,是上古时代朦胧显现的生命科学的探索成果,底蕴丰厚,玄秘隐曲,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今天说彭祖长寿养生文化,实际上是以彭祖的基本养生思想为主体,研究、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使之为今天的长寿养生服务。在努力保护好彭祖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芜存真,推陈出新,从而古为今用,使其真正服务于当代人类的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