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九里山一带的传说渊源久远,流传广泛,很多传说在徐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与有关的战争传说更是名扬九州。九里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石刻,山口前还有两座汉阙。九里山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舜帝,传说舜帝曾在九里山白云洞指挥作战,并以九里山为重要依托和军事后方。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而九里山作为古彭徐州的天然屏障,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舜帝算起,发生在九里山一带的大小战争就有400多起,因而有关战争的传说成为九里山传说的一大特征。目前流传比较多的战争传说有:舜帝征服异族部落之战,周公东征之战,晋楚争夺彭城之战,陈胜吴广与刘、项反秦起义,项羽夺彭城奔袭战,刘邦项羽彭城决战,韩信十面埋伏之战,关羽砺刀九里山,南北朝彭城拉据战,朱棣九里山伏击战等。
九里山传说中形成的战争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文化辐射功能。九里山就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了屯兵驻守,争强图霸的重地,才使它招致了连绵不断的战争。或许是淳朴、善良的百姓长期饱受战争之苦,渴望有一个和平安逸的生活,为抹去战争的血痕,淳朴、善良的百姓又赋予了年代久远、绵延九里的山体以很多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风土人情的传说——韩母暮的传说、马场湖的传说、白云洞的传说、白云洞的爱情故事传说、琵琶山的传说、小龟山的传说、团山“金磨盘”的传说、王母娘娘腚迫石的传说、权谨守孝九里山的传说、窑神节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向往美好,渴望和平的体现。同时也教育人们要永远保持并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进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乐此不疲寻找这些传说踪迹的动力。
记载九里山传说的诗歌、史籍有很多,如著名上古学家徐旭生著的《中国古史汉的传说时代》、汉武帝时司马迁《史记》、唐朝李华《吊古战场文》、施耐庵《水浒传》、明代马惠《九里山》诗、清代邱松月《过九里山》诗等,都先后对九里山韩信十面埋伏之战作过描述。特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十几次在不同场合谈论、演讲、点评楚汉相争和“十面埋伏”的故事。1952年10月29日他视察九里山时,竟作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点评妙论。他说:“韩信在九里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给项羽致命一击。”这些都为九里山传说的流传、传播、传承,插上了神奇的翅膀,形成了九里山传说口头文学的文化空间。此外龟山汉墓、白云洞、磨旗石、曹参井等特有的地方风物遗迹,既是九里山传说中的佐证,又成为可以印证的“可信物”。
可以说九里山传说在学术研究、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刘邦系列故事大都短小精焊,独自成篇又相互联系,从刘邦出生到当皇帝,大致框架了刘邦传奇的一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刘邦复杂的性格以及从善如流善于用人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其故事性强,生动传神,美丽动人,虽然有风水、神化色彩,但主要还是展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超凡脱俗、胸怀大度、纳谏如流、善于用人和爱国爱民、热爱家乡、尊老爱下、聪敏性善的优秀品质。经历代人的提炼、加工,故事精练、结构巧妙、语言丰富多彩,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内容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邦系列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中不仅保存了战国末至秦汉时期大量的珍贵资料,是汉文化的重要内容,亦蕴含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刘邦故事对于启迪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彭祖,名篯铿,黄帝八世孙,颛顼帝六世孙,仕于尧帝,为十大信臣之一。因功,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中叶被尧帝分封于东夷之地的彭城一带,建大彭氏国。大彭国为夏、商两朝东方大国。随着大彭国发展壮大,彭姓贵族又建豕韦国。两国呼应,称雄东方,历时千年,始因商王武丁攻伐而寂灭(时在武丁四十三年,即公元前1208年)。而彭姓贵族,却因失国而由彭城一隅流徙天下;彭祖长寿八百的传说,则极可能是因大彭国享国千年而生发,并最终在有文献可考的周朝,被中国文化定格定型。
从徐州地方文化的生成、发展考察,彭祖筑彭城、建大彭国,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彭祖是徐州文明开化的“元祖”之一,大彭国文明是徐州文化的母体。
从华夏大文化看,彭祖传承黄帝血缘,不但是尧帝重臣,见证一代盛世;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寿星,借他的烹饪术、导引术、房中术开启了朴素的中国生命科学之门。
彭祖的传说,不但在大彭国故地的徐州连缀四千年不断,而且在彭姓部族流徙的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北、山西、湖北等省的六十多个市县广为传播。可喜的是,随着近代国门大开,彭姓子孙飘洋过海,散居世界各地,他们亦将彭祖传说带到异国他乡。
彭祖的传说,在岁月中流行与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彭祖的养生故事、建国故事以及彭姓人走天下的故事,永远构成其基本骨架。如彭祖的剖肋而生、流浪西域、斟雉献尧、寿星醉酒、四十九妻、传道伊尹、说法采女、彭城掘井、远征西河、东方平乱、对抗商王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彭祖传说的主体,有下层民众,也有文化精英,自古及今便构成了一个雅俗共传的体系。
彭祖传说的内容,发韧于历史,归结为理想,因而传说中的彭祖身上更多地表现了人民的向往。
彭祖传说的空间依托,以徐州为中心,呈现辐射全国、波及世界的态势。
彭祖传说的价值,表层是平民文学的浪漫主义回响,深层则是属于中国人历史追怀及哲学反思的记录。
由于科学与民主的全面推进,带有神话色彩和历史色彩的彭祖传说,日益被新生活边缘化。编彭祖、传彭祖、演彭祖的民间艺人正在减少,为了保住这份既属徐州地方、又属中华文明的源头性资源,将彭祖的传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提高保护档次,加大保护力度,已经势在必行。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流传于苏、皖两省北部的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铜山县、丰县、宿迁市、泗县、灵璧市、砀山县等一带,尤以睢宁县最具代表性。因睢宁县鼓书世家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张朝聘、张家诚以高超的说唱表演艺术名扬苏、皖地区,分别具有“盖江北”、“盖苏北”之美称,故有“苏北大鼓”之称,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
苏北大鼓源于山东梨花大鼓。据《古邳镇志》(1998年出版)、《睢宁县志》(1994年出版)记载:清嘉庆年间,睢宁县邱集乡农民张作顺(张朝聘爷爷)乞讨流浪山东,迫于生存之需和对鼓书的爱好,师从山东沙姓艺人学习梨花大鼓,出师后于嘉庆24年(1820年)传入家乡睢宁县,发展成为睢宁大鼓。后经大鼓世家张朝聘、张家诚父子俩,搏采众长,潜心钻研,又形成了具有多源合流、极具地域特色的苏北大鼓。
苏北大鼓在清光绪至民国初为兴盛发展期,全县形成两大分支,即有“鼓界元帅张朝聘”和“鼓界先锋熊传法”之说。在民国至建国初为高潮发展期,全县出现四大风格流派,即被书迷总结为“元帅挂印”的张朝聘,“马前先行”的熊传法,“一马三枪”的魏其秀,“猛一响亮”的朱光前。建国后至“文革”前,为鼎盛发展期,有“鼓界七星”之说,形成以张家诚、蔡志崇、朱光前、张玉山、苏彦玲、张家玉、崔兴武为代表的七大分支,全县鼓书艺人发展到110人,鼓书一度成为苏北地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
苏北大鼓是睢宁县最为成熟的曲艺形式之一,主要表现在板鼓击打和说唱表演的独特风格上。著名鼓书艺人张家诚的板鼓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又融合了戏剧中多种锣鼓伴奏谱,创造出“紧急风”、“浪里翻花”、“四击头”、“凤凰三点头”“凤穿牡丹”等多种演奏方法,往往在一开场就搏得观众拍手叫绝。他的嗓音浑厚,唱腔洪亮,声贯全场。白口更是堪得一绝,表述喜怒哀乐,情感逼真,使观众无不从内心深感:“说透人情才是书”。1951年之后,张家诚在省城南京和淮阴地区多次会演中频频获奖,随之他又经常被苏、皖交界的各市县邀请巡回演唱,苏北大鼓的声誉也更加闻名遐尔。1959年,张家诚投资2万余元并倡仪睢宁文艺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县城南建造了一所客纳300人的演出场——百花园,成为苏北地区最早的鼓书艺术传播基地。1987年,张家诚传记被编入《中国曲艺志、江苏卷》。
苏北大鼓是苏、皖地区曲艺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国传统打鼓说书的活化石,也是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更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而成的曲艺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百姓所喜爱。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艺人是鼓书世家第五代传人——张硕文和第六代传人——张琴(女),父女二人虽然将祖父辈传统书艺得以有序传承,但其年龄均已偏高,面临濒危灭绝趋势,亟需加以保护。
丰县四平调是由丰县花鼓演变而成的丰县地方剧种,广泛流行于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地区。
丰县花鼓是源自宫廷,之后又流入民间的集戏曲、曲艺、舞蹈于一身的古老艺术,明末清初传入丰县,世代相袭,师徒相授,不断衍化,具有浓郁地地域特色。在这种古老艺术的基础上,1933年,丰县花鼓首次以戏曲形式登台演出,时称“干砸梆”,1935年始称“四平调”。1940年,“四平调”开始带弦(坠琴)演出。1945年,伴奏又增加了高胡、软弓京胡、笙、笛、三弦、琵琶等管弦乐器,唱腔音乐确定以“2、1、6、1”为行腔的落音,“四平调”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具备戏曲特点。丰县四平调应运而生。
丰县四平调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板式的变化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声腔以本嗓见长,女声质朴但不失委婉与俏丽,男声高亢豪放、刚柔相济。表演虚实结合,讲究感情真实、程式规范严谨,擅长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行当分工精细,生、旦、净、丑特色鲜明。剧目题材丰富,内容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如:宣扬道德伦理、反映忠奸斗争、传递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呼声、宣传优良传统等。
丰县四平调的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爬堂》、《谢瑶环》、《恩仇记》、《珍珠塔》、《三告李彦明》、《三元会》、《访南阳》、《四宝珠》、《吕蒙正赶斋》等传统剧目和《刘连仁》、《夺印》、《社长的女儿》、《年轻的一代》、《琼花》、《柳条圈》等现代剧目。
著名的丰县四平调演员有王明仁、曹秀珍、曹振法、曹振刚、王连忠、王玉岭、王秀英、杨登明、赵存运、许兰霞、孙善富、王世兰、陈玉真、张玉、李秀月、蔡玉琴等。
建国后的二十年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丰县四平调取得了长足发展。1953年成立了丰县四平调剧团;1955年,丰县四平调剧团参加江苏省戏曲会演,演出剧目《柳条圈》荣获演出奖、剧本奖,曹秀珍荣获表演一等奖、王连忠荣获二等奖;1957年参加徐州地区戏曲会演,演出剧目《四宝珠》荣获集体奖、剧本奖,王明仁、曹秀珍荣获表演二等奖;1959年丰县四平调剧团全团到省戏曲学院集中学习提高;1960年晋升为徐州专区四平调剧团(驻丰县)。
丰县四平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声腔婉约激昂,行当齐全,表演夸张,具有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1970年,四平调剧团专业建制被撤销后,丰县四平调急速滑坡,每况愈下,现已难以为继,濒临失传,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和扶持。
邳州的女红针缝技艺,从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就已在邳州地区民间生活中应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民间特色的邳州绣花鞋艺术。
邳州绣花鞋纹样造形生动活泼,深厚圆润,色彩浓郁艳丽,对比强烈,古朴大方,艳而不俗。纹样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绣工景致,既具粗犷豪放的北方针法技艺,又吸取融入了南方针法细腻隽秀,集南北方绣艺之精华,独具邳州地方民族民间工艺风格与特色。
邳州绣花鞋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形式有满帮绣花、半帮绣花、月牙头绣花等。主要品种有姑娘鞋、新娘鞋、老年寿鞋、送老鞋和婴儿穿的迷糊鞋,少儿穿的虎头鞋、猎头鞋、牛头鞋、猪头鞋、狮子鞋、鱼头鞋等。绣花鞋的纹样多以寓意吉祥喜庆,驱瘟辟邪的题材内容,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如儿童鞋的金猪拱玉门,五子登科、长命富贵等;姑娘鞋的对头菊、干枝梅、蝴蝶花等;新娘鞋的花开一枝照满堂、石榴百子戏鸳鸯、龙凤双喜等;老年寿鞋的扫灾花、连菊花、兰草花等;送老鞋的过奈河桥、靴子花、云鹤西游等。
邳州绣花鞋的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面料多采用黑色、粉红、粉绿、深蓝色棉布或绸缎布做鞋面,用红、白、花布衬里,白布包袼褙裁制底。以手工纳缝鞋底,针线细密坚实,俗称千层底万线针。针法多采用民间传统的平针绣、辫绣、补绣,鞋垫采用挑花绣、割花绣和扣针绣等绣艺针法。花纹图案刺绣,结构严谨,造型以弧线为主,线条圆韵,似水波起伏,婉转流畅。
邳州绣花鞋刺绣艺术在邳州地区广泛流行,深深地植根于民间,20世纪80年代前,邳州农村妇女个个会插花(刺绣)做鞋,妇女们从幼时就随母亲学习刺绣做鞋技艺,成年后以此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嫁到婆家不会被歧视,同时也是妇女持家生活必备的女红技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生产工艺的发展,传统的绣花鞋被款式新颖的胶布鞋、皮鞋、运动鞋及时尚的机械电脑绣花工艺鞋所取代,致使民间绣花鞋艺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绣花鞋的制作,如今农村会做绣花鞋的艺人已寥寥无几,绣艺精湛的老艺人更是屈指可数,多已谢世,此项技艺已临消亡,加强对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和抢救已迫在眉睫。
子房山是以汉代人杰张子房命名的。子房山庙会,是对张子房的纪念崇拜活动,和历代原始的求雨祈丰年活动相融合而诞生,此后又增添了佛教信仰。庙会集佛教、道教文化、远古民间信仰习俗、民间集市贸易为一体,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民间综艺文化活动、民间工艺品展销的大型综合性集会,是传统文化中极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化石展示。
子房山庙会会址在徐州子房山。子房山原名鸡鸣山,传说楚汉相争张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箫散楚兵,遂更名为子房山。“子房箫声”为徐州最富盛名的古八景之一。山上建有子房祠,子房祠又称留侯庙、子房庙,始建于明代,为平江伯陈瑄所建。清嘉庆年间,徐州张鼎又进行重修。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仅存五大间石屋,成了现存的大殿,现为东山寺的一部分。
宣德初年,徐州大旱,时任总兵的陈瑄在徐州率僚祷雨,行至子房山下,大雨倾盆,陈瑄以为张子房显灵所致,遂于子房山建子房祠,并举行隆重庆典,并以每年的农历5月19日为子房山庙会日,以示纪念。从此香火不断,朝拜不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这是子房山庙会兴盛不衰的原因。。子房山庙会始于明,发展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活动依然保持正常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1986年宗教政策恢复以后,在民众自发参与的情况下,庙会才逐渐开展起来,刚恢复时期只有乡村的集市规模,虽然近几年赶会人数逐渐增多,但昔日的繁华热闹鼎盛已成过眼云烟。
子房山庙会历时三天,以五月十九日为正会。前来参加子房山庙会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区六县(市)、五区为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还有众多各界人士。此外,还吸引了豫东、皖北、鲁南与徐州接壤地区的民众,最远的竟来自陕西等地,参与人数近百万。
子房山庙会形式多样场面很大,涉及山上山下,庙内庙外,内容和形式各异。其主要内容有:子房老爷出巡、赶集逛会,入市交易;朝山烧香、磕头、拜佛;听书看戏,观文艺表演;集市商贸活动;卜卦占算运筹占验祈丰年。其中子房老爷出巡是最为隆重的仪式。
子房山庙会于徐州历史上为八大庙会之首,也是在徐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庙会,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项,一直受徐州民俗学家的关注。子房山庙会是民间历代民俗的“风情画”,对见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传承百年的子房山庙会作为老百姓的重要习俗,仍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审美取向不断变迁,民俗文化的地位日益下降,庙会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处在濒危状态,庙会的规模逐渐减小,有走向旅游和购物节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