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徐州文化馆   满圆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公共文化的管理方面存在着地域性问题,在一线城市内,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馆的建立逐年增长,但一般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市中心区域或者文化中心,形成“抱团”的分布局面。建设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有效的进行社会各阶层人员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调动,政府应该引导体系向着正确的发展道路探索。

关键词:总分馆制文化馆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总分馆制文化馆馆在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

作为一项在欧美国家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的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分馆制在实施绩效方面已经显现出较为完整的状态,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公共文化的管理方面存在着地域性问题,在一线城市内,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逐年增长,但一般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市中心区域或者文化中心,形成“抱团”的分布局面,这对于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享受文化熏陶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会有头重脚轻的情况发生。现如今,文化馆总分馆制的运行机制在我国实行的地区截止至今已有以下几个城市:重庆大渡口区和渝中区、张家港市、深圳市福田区、嘉兴市海盐区等地。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这项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普及,最大的动力是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将文化传播与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文化交流的意义,构建现代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以张家港市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深入人心并初具成效。张家港市非常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市政府投资一亿多元新建了大型的张家港市文化中心,也组织举办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家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公共文化设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充足、公共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参与程度不够、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发展不均衡。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显得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度非常的必要。张家港市的具体做法是以网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实现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网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大的创新点是很好的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层级。张家港市创造性的在村和社区下面增加了文化服务网格。为了使网格文化服务能有更加有效的推行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张家港市对网格的设置进行了科学的划分。首先是按地域进行的横向划分。这种划分方式是根据每个村、每个社区的人口集中情况以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划分了897个地域文化网格。其次是按照当地的学校、企业、机关、部队,根据各单位情况及和特色做了纵向的划分,设置了58个文化网格。并对全市所有的网格进行了统一的编号,完成了四级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张家港市网格化总分馆建设更加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的设施网络,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使政府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供给能力得到了提高,扩大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使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得到了提高,使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得到了促进,也更加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张家港的例子正说明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重要性。

2.1有助于促进城乡服务一体化

文化馆总分馆的服务体系的最大作用在于,可以有效的协调城市与乡镇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例如,张家港市向人民群众发放《张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季刊),指南以各种媒体为载体想公众发布各种公共文化信息资源,这些信息提高了全市群众,包括农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知晓程度,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实施了网格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后,可以更准确和及时的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针对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文化馆可以组织文化队伍深入村和社区,对网格文化员和文化爱好者进行小班化指导,这受到了基层的大力欢迎。

2.2为文化环境提供有秩序有规律的管理模式

    一般相对独立的文化馆之间多少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自身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会剥夺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这些问题的根本则是因为整个文化环境内不具备一个完整成熟的运作机制而形成的。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这项机制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协调和调动能力,它所采取的统一配置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政策,有效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以调节各个分馆之间存在的种种因为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疏漏问题,这套有秩序有规律的管理模式是建设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基本原则。

2.3有助于提升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

    当今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远不及经济和政治那样热情和敏感,文化公共服务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合情合理的对文化产业进行一定的改善和建设,适当的引起社会对于文化公共服务的重视,是解决当今中国文化环境现状的重要手段。公共服务体系能否达到围绕老百姓身边的作用,关键在于其服务体系覆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深,在第一条提到过的城乡服务一体化就是最为具象的表现,只有做到从社会最基层开始普及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而在乡镇以下级别,很多地区对于文化配置和资源都还没有普及,造成公共服务体系最基础环节的薄弱,这是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打通文化“盲点”的作用,分场馆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基层地区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从而达到文化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

3.1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基础与优势

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总分管制体系的最初建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体制上,总馆与分馆相互作用,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码,共享图书资源的有秩序的管理体系。文化馆是我国对于发展群众文化儿设立的文化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的文化载体,因而对于文化馆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容小觑,如若一味的照搬美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对中国文化馆进行建设,抛去政府方面的问题不谈,社会上暂时还无法完全负荷这种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压力。所以,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基础在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合且稳定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不急于求成,在摸索中前进与发挥。

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优势: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建设来看,在城市中心设立文化馆总馆,然后将分馆建设自城市周边以及乡镇地区的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以往,文化馆经常被大家赋予一层神秘高贵的色彩存在于世,这使得乡镇以下级别的地区的老百姓产生一种隔阂乃至于抗拒的心理,这个文化教育的“盲点”在中国几十年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中一直存在,想要完善文化产业建设,构建健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就要打破这个“盲点”,尽量减少这种文化教育差异的存在。所以,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优势在于,消除城乡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误差与偏向性,形成城乡合一,文化资源共享的公共社会服务体制。

3.2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主要内容

建设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化传播与资源共享的渠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建设的比重越来越重要,良好的文化公共服务环境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性的文化馆总分馆政策,也就是将各个区域内分散的,隶属关系不统一的,无集中管理,没有统一体制,文化资源缺乏的文化馆,通过协调与调度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有一定必要联系与相互作用,文化资源统一共享的文化产业链,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组织,构建一条以现代化网络和资源共享为依托,以城乡合一为服务基础的高效健康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从而做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3.3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与美国早期实行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不同的是,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没有成熟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就目前实践过的重庆大渡口与张家港市的成果来看,基本形成一种基础的管理运行机制:由政府牵头支持,提供资金及制度保障,接下来社会各个阶级的多级投入,为体系的发展提供环境与资金的扶持,最后由文化馆总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和分馆的秩序管理,形成统一的体系标识,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舒适的文化教育环境。

    基本上,这两次对于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都遵循着以上的运行机制,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认同这种运行机制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也不应该消极的看待实践的成果,对于这项尚未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继续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吸取经验,总结出更加健全,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运行机制,这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以上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精华有效的部分,摒弃糟粕,构建成熟高效的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总分馆制构建的合适单元

就目前我国文化馆的分布局面来看,基本可形成六条管理线路: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省级文化发展中心、市级文化馆、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站,但这六个级别的文化发展机制多数不存在必要的联系与隶属关系,只是独立存在与社会上事物,相互之间极少流通,对于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更是没有发挥到作用,这种局面的产生以及扩大必会造成文化产业和教育的闭塞,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所以,在总分管制构建方面,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利用自身特权指引总分馆机制的建立和流通。在馆内人员设置方面,尽量做到领域合一的效果,做到人员、经费和资源统一的效果,各个阶段的活动及产品也要做到领域合一的效果,分馆服从总馆的计划实施以及安排,有条不紊的进行文化产业的建设和传播,形成整个地区群众文化教育的整体建设。

4.2构建文化馆总分馆制理想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要性:所为理想模式并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政策,而是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之后,建设者心中形成的具象的、可实施的建设模式,在现实的构建程度上是可行的。这种理想模式的重要性在于为整个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树立一个建设标杆,令区域政府以及社会各级人员有动力,有方向的朝着标杆迈进,不至于走很多的弯路,造成运行机制的畸形发展,这种理想模式是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根本保障,是支持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动力。

必要性:构建文化馆总分馆制理想模式有助于群众参与文化教育的成倍增长,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扶植与培养,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业余文化团队的总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总分馆的设立,对于爱好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的人士是一个福音,这种理想模式的构建会激发起一部分人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4.3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

为了确保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在机制上应遵循统一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共享性原则,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构建,要打破文化教育上产生的众多盲点,将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面,做到城乡合一的效果。此外,文化产品的资源共享也是总分馆制构建的重要元素之一,文化馆总分馆制与以往各个独立的文化馆的区别意义就在于,总分馆可以通过建立完整成熟的网络组织体系,对接收到的多种文化进行资源共享,做到每个区域的分馆都可以享受到文化资源,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基本职责所在。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上,公共图书馆的体系至今为止唯一一套相对成熟完整的建设体系,而我国刚刚开始探索研究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则像是新生儿,我国对于这项服务体系所付诸的实践也是很是用心,重庆大渡口区和渝中区、深圳市福田区、嘉兴市海盐县、张家港市等地都已进行过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其成果显著,但也有一些地区会有问题和盲点的产生,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敢于迈出脚步,敢于在失败总吸取经验教训,更敢于将这些经验和教训继续升华为更加符合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就是我们能够实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和基础。

对于如何建设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怎样有效的进行社会各阶层人员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调动?政府应该如何引导该体系向着正确的发展道路探索?这些都是当下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该文中所提的拙见是我个人所理解的建设要素,做粗浅讨论,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参考文献:

[1] 金武刚.论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J].图书馆服务周刊, 2015年5月, 第41卷(第217期):第42页-第55页.

[2] 顾金孚,王显成,刘靖.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研究[J].公共文化服务, 2015年11月, 第11卷(第33期):第46页-第51页.

[3] 徐萍.总分馆制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8月, 第19卷(第17期):第89页-第90页.

[4] 彭泽明,刘治恒,安桂香,安彩霞,唐玲.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总分馆制探索[J]. 公共文化服务2013年2月,第24页-第32页.

[5] 戴珩.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张家港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