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次
(徐州经济电台《艺苑风采--传承汉风流韵,演绎文化徐州》栏目录制稿)
徐州文化馆 李作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业余生活和精神享受也要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提高。现在很多社区都举办了文化艺术节,这些文艺活动引起了大量的社区成员的加入,自娱自乐。因此,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在社区文艺活动中进行小品表演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寻求克服紧张心理、恢复本能表演的方法
紧张、不自信是演员的头号大敌。这可不分什么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是演员,他上台都紧张,只是紧张的程度不一样,有的演员排遣的快,有的演员排遣的慢。演员在舞台上要是紧张了,他就不自信,他越不自信,他就越紧张,这样就会导致他的表演走形,他在舞台上就要慌乱了,这俩个是互相起作用的。所以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努力找到克服自己紧张心理、恢复本能表演并建立起信念感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比如用“恢复童心”做引路,大家都知道,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过家家”时,是非常投入、非常认真的,他们认为他们做的这件事就是真的,他们的信念感是很强的。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老师的,有当医生的,他们紧张吗?他们一点都不紧张。你要是打扰了他们,他们会不高兴的,甚至会哭的,为什么?因为你打破了他们的信念感。我们有的演员在表演时所建立的信念感很好,表演也很投入,可是忽然来了一个外在的因素,破坏了演员的信念,他一下就跳戏了,这时候他就开始紧张起来了。所以我们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用游戏的心态去表演,增强游戏感,这样你在表演的过程中你的紧张心理就会慢慢地放松下来,你的肌体也就松驰了,这样你就可以尽情的表演了。另外,在小品表演过程中一定不要进行自我批判。这样的情况,我在排演的过程中,会经常的遇到,很多演员会自己停下来问我:“导演,这样行不行?导演,这样好不好?导演,这样对不对?”我要不停地跟他们说:“你自己不要停,你怎么理解的就去怎么做,就去怎么发挥,好的咱们保留,不好的咱们改进,这样的事由导演去完成,你们不要进行自我判断,不然会影响你们的思路,使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这方面大家也要注意,不要总是自我判断。再有,就是可以通过练习注意力的集中、练习摆脱杂念,组织一系列行动,还有可以在上台前热热身,活动动,调动一下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兴奋一点等方法。很多方法就是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摸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去克服紧张的方法,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实现。克服紧张心理、增强信念感,恢复本能的表演,这是表演小品最重要的前提,只有解放了自身的束缚,才能去演出活生生的人。当我在台上紧张时我总是努力强制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对规定情境的感受上,对对手的感受上,这样就转移了我的紧张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学会组织人物行动线
表演是行动的艺术,我们表演小品,也就是在表演你所设置的这个人物行动。演员一定要学会组织人物行动线。人物行动线是指角色在剧本规定情境里,合乎人物生活逻辑发展的心理—形体动作线,是由为完成角色在事件中确定的任务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连贯而成。它是剧作家预先规定的,写的很清楚,有时虽然没有直接写在人物的表面语言与动作中,但必须体现在演员表演的人物行动中。演员的表演是把剧本里所描述的平面的、抽象的人物转变为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你就要去组织这个人物的行动线,我们必须在剧本规定情境里要为这个人物建立一条连续不断的角色思想线索,这样,这个人物行动在全剧中也就清晰明确了,其实也就是你要把你表演的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人物的行动是来自对规定情境的细致分析,来自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的分析。严格按照行动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去组织人物行动,以角色的思维、逻辑对规定情境进行充分的感受再去行动。说得通俗点,就是以你扮演的这个角色的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去看待问题,去处理问题。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剧本规定的这个情境当中去行动。比如我在《堆雪人》这个小品中扮演一个外出打工的民工,在一个飘着大雪的冬天,在一个大路边等汽车,遇到了一个出来找爸爸的小女孩。这就是我所处的规定情境,我要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中去分析这位民工的思想,去了解他的态度,琢磨他的心理,掌握他的行动,还要适应这个规定情境,这就要组织这位民工的行动线。如果演员对规定情境缺乏足够的理解,没能按行动的三要素去详细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组织行动,让人不相信,观众就很难理解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行动。另外,非职业演员还常会犯表演结果、表演情绪的错误,比如说,在你还没看到远方来的朋友就已经打起了招呼,你连人都没看见你打什么招呼,你给谁打招呼?那你打这个招呼起什么作用?表演的重点是展现过程,展现演员对这个人物、对这件事的态度、感觉和判断,再做出准确的反应。所以在感觉—判断—行动这个链条中,一些演员往往抛弃了感觉和判断,只奔结果。跟人打招呼是你要做的结果,可你没看清楚是谁你就打招呼,那你是怎么判断的?所以你就失去了打招呼这件事的感觉了,所以你就直接演这个打招呼的结果了。我们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按照人物发展的链条去行动,做到真听真看真思考,在头脑里进行思索判断后,由意志交给肌体去执行动作。这样你的判断就正确,你的反应就准确,你的这个人物行动就可信,观众自然地就理解了。这方面我们可以适当的拉长人物行动的链条来进行训练。
三、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
我们演戏演小品经常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在搭戏,演员之间要互相配合,所以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能一直想着自己的调度和台词,不顾对手,以至于偶尔有时对手临时台词说错了或调度错了,这样的演员仍然按以前的去行动,招来观众的哄堂大笑和不理解,还有的演员就呆立在舞台上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比如我以前演过一个小品叫《渡口》,其中我演一个农民,我的对手演一个小老板,我们俩在河边的一个渡口遇上了,我到这个渡口来找人,他在渡口等船,按剧情发展呀,我们俩互相没看见撞到了一起,然后分开了,结果有一次演出,我们俩没撞上,打了个交叉错过去了,这下完了,调度错了。这如果是在没有经验的演员身上,那可能就会呆在那儿,而我们俩忽然意识到调度错了,我们就互相盯着对方,看对方怎么反应,因为我们要把这个错的调度归位到原来正确的调度上,所以我们俩盯着对方开始转圈,当然我们这个转圈是带着戏在转,而且还要符合这个人物,我们就这么转到原来正确的调度上,台下的观众会心地哈哈一笑,他们看懂了,我们也弥补了这错误。我举这个例子,也就是想告诉咱们演员,应该牢记自己的戏是在对手身上,任何时候都要按照对手的戏去行动,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你的对手身上。我到基层单位去导戏的时候,时常提醒演员要注意观察你的对手,不光用眼睛观察,更要用心去观察。你在心里要不停地去观察对手,不断地去感受对手。所以演员一定和对手要进行交流,要适应对手的变化,接受对手所给予你的刺激,再做出自己的反应,这样你表演起来就比较准确了。这时候你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你的对手身上。演员时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这才是真正的表演。这样也可以使演员不费力就背下台词和调度,这样演员之间才能真正搭上戏,实现交流。对手由于某些原因临时改戏是会经常遇到的情况,要灵活的去应对,去适应对手,让观众看不出痕迹,甚至比以前效果更好,这才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演员。
四、多练习、多上台,重在实践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道理我想大家也都很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学到的理论,终归是浅薄的,流于表面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好多没有上过专门艺术院校的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演员,这里固然存在一个天赋的问题,但与他后期大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参加正式的小品演出,现在很多的社区组织的这些文艺活动也很多,咱们就可以带着节目去参与表演。在这种正式的演出中的感觉与排练厅中的感觉是绝对不同的,你自身的这个肌体与精
神的紧张度和兴奋度要大大增强,往往一场正式演出得到的提高比起十场排练得到的还要大。所以只要有机会咱们就可以去演出,去参与,多多的实践,这样在表演上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在工作过程中,对如何表演舞台小品做了一些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对一大批小品表演爱好者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足之处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有什么不同想法我们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小品表演、练习和总结,才能表演出好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