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提升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提升

 

徐州文化馆    刘 娟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提出,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如何以创新思维加快推进免费开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摆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三馆”免费开放是继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推动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符合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向,符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文化馆体系在我国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馆及其所代表的群众文化对普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成为专业艺术最为重要和坚实的基础。基层文化馆、站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坚持不懈的收集、整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今天能够广泛开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文化馆(站)是基层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阵地,尤其在大量文化娱乐场所市场化后,普通公众特别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越来越难以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服务的情况下,文化馆、站的公益性作用愈显重要。各类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积极开展工作,举办艺术展览、组织群众文艺活动、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等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基层社区、乡镇和农村举行的,大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一定程度满足了社会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说,“推进免费开放,是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的前提下,鼓励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提供高效、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上来,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青岛市4000多个文化站(室)实行了免费开放。实践证明,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顺民心、合民意,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五级公共文化网络已经建成,作为其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站)开展免费开放,要以强化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为牵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地域公共文化服务“龙头”。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研究公共文化需求不断发展的特点,研究社会公众文化生活方式、内容的变化,研究文化服务形式的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中心。

第一、“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23”讲话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在目前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中,文化馆3224个(含群艺馆)、文化站36874个。到“十一五”结束的2010年底,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也基本实现,设施网络的健全为进一步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文化馆(站)要把免费开放作为保障文化民生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把握“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宗旨,切实履行好社会教育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使文化馆、站成为大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

第二、按照“改变观念—强化职能—提升服务—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肯定”的良性发展轨道,认真开展免费开放,促进各级公共文化单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形式,扩大优秀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完成社会文化精神的完善和文化人格的养成;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群众文化教育、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得到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多办、办好文化大餐,真正成为高雅艺术殿堂和百姓精神家园。

第三、创新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内容和载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要认真研究文化馆(站)的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人员构成等因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提供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馆(站)成为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培训中心、艺术创作指导中心。

长期以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是各地文化馆(站)的主要活动形式,主要受众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形式单一,后续文化资源匮乏,内容缺少创新。而事实上,当前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娱乐化,如对网络娱乐方式、自我表演秀等现代活动方式,可以进行拓展。

除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形式的创新外,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关注大众所关注的问题、难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艺术沙龙、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知识。组织的本馆、本市或外地艺术家在本馆开办各种门类的讲座,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共文化活动必须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主流人群参与。在广大的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由文化部、财政部推广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吸引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站)的服务对象必须顾及普及和公平,在免费开放的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让所有公民能够享受文化、参与文化,还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其中,重点应增加对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对象化服务。必须研究服务方式和内容的特殊性,要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真正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文化服务,让人人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面对党和政府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多需要,文化馆(站)要继续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时代文化大课题,切实搞好免费开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