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二)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

  凤凰自古被誉为“百鸟之王”,是吉祥高贵的象征,历来备受人们的尊崇。今丰县的凤城镇,古称“凤城”,当地以“凤”字命名或与“凤”字有关的地名、建筑不胜枚举,皆源自有关凤凰的美丽传说。

  传说春秋时期的一天,蓝蓝的天空,风和日丽,辽阔的大地,鸟语花香,人们在愉快地劳作。忽然从东北方向飞来一只美丽的大鸟,展着双翅,一条长长的大羽尾,像插着无数面彩旗,五彩缤纷,令人惊呼叫绝。这是什么鸟?凤凰!百鸟之王,是神鸟……这只凤凰落在了丰城西南隅城墙上。鸟王来了,百鸟朝凤,遮天盖地的鸟儿聚集而来,振翅鸣唱。人们认为凤凰是神鸟,谁也不敢动它,不敢靠近它、伤害它。凤凰落处,出现了一道彩虹,彩虹中金凤起舞,似一幅美丽的图画……丰城父老奔走相告,惊喜万分,一夜之间,神鸟凤凰不见了,它停息的那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凤凰形的高地,头朝西南,尾向东北,“凤头”的下部是一个椭圆形的大土墩,人称凤凰嗉,凤城东北3里许,有个数亩的卵形高墩,人称凤凰蛋,从此丰城更名为凤城,凤城由此而得名。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落处必是龙凤宝地,是吉祥之兆。不仅给古丰大地带来了灵气,演义了“凤凰点穴”、“梧桐树上落凤凰”、“凤凰嗉与刘邦的传说”等许多美丽的神话,还孕育出了一代天子汉高祖刘邦。



  铜山县汉王镇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就发生在汉王镇丁塘山下。

  相传2200多年前,刘邦攻占彭城(徐州)后,整天得意洋洋,寻欢作乐,忘乎所以。项羽亲领3万精兵,趁夜半天黑,突然猛攻彭城,这一战刘邦大败。刘邦带着残兵败将,往彭城西南方向逃窜。霸王项羽领大军紧追不舍至汉王的丁塘山下,把刘邦的残兵败将团团围困,刘邦兵马已无路可逃,再加上又渴又饿,疲惫至极,只好下马喘息。绝望的刘邦从腰中拔出宝剑,朝石头上一搠,仰天长叹道:“天亡我也!”谁知,当他从石头缝中拔出宝剑时,一股清澈的泉水随剑而喷涌出来!在此同时,他的马也急躁不安的用蹄子扒地,巧得很,马蹄子也扒出了泉水。刘邦的兵马饮泉水解渴,疲劳大减,精神大振,全力拼杀冲出了项羽的重围,此后才得以东山再起,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当了皇帝。从那以后,刘邦拔剑出水、马扒成泉的传说,就像泉水一样,一直流传在汉王镇的民间。

  拔剑泉泉眼呈菱形,像宝剑插的孔;马扒泉呈马蹄形,像马蹄踩过留下的坑,泉水从岩石缝里喷涌出来,千百年来从未停息,终年长流,泉水四季恒温16摄氏度,是徐州市云龙湖的发源地。




  邳州黄石公传说,历史悠久,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黄石公与张良在下邳圯桥上与黄石公相遇,圯桥纳履而得兵书,张良熟读《黄石公三略》、《太公兵书》兵书后,于公元207年(秦二世三年八月)率兵起义西征伐秦,路遇刘邦,被拜为军师,辅佐刘邦建帝业后被封留侯。张良时刻不忘恩师黄石公,传说曾数次来邳州黄石山拜祭黄石公,被后广为流传。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记载、歌颂黄石公、张良的诗文墨宝,尤其是“圯桥纳履”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黄石公何许人,《史记》和历代文献都无明确记载,这就给后人很大的臆想空间,传说越传越神,黄石公也由人演化成神,后人多建庙奉祀。

  岔河镇黄石山上的赤松洞,传说是黄石公隐居的地方,山上山下存留了不少与黄石公、张良有关的遗址、遗迹、遗物。山下村民便在黄山上建了黄石公庙,村名也命为黄石村。从此村民及周边地区方圆百余里的民众不时的来此进香朝拜,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黄石公庙会祭祀活动。

  二千多年来,关于黄石公的传说不断地增加,传说由邳州向国内外延传,也有较多的文人将传说见诸于报刊杂志,黄石公其人更引起了国内外文史学家的研究探讨。邳州有关黄石公传说有近百篇,内容广泛,多与当地的山神、河神、张良、姨娘、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黄石公被民众示为除恶、济贫、扬善、布福而神通广大的神尊,黄石公传说是千百年来邳州人民千锤百炼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是邳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古泗水及黄河与古吕梁(现铜山县伊庄镇吕梁村)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它浇灌了吕梁的稼穑,养育了吕梁人的祖祖辈辈,见证了吕梁历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便发生于此。

  孔子观吕梁洪是一个史实,发生于春秋时代,距今2490多年,是一个有许多文史资料记载和民间口头传承的传说。

  《庄子》中写道:“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鱼鳖之所以不能有也”;明嘉靖十四年顾祖禹的《读史文与纪要》中形容吕梁洪水势险恶“巨石齿列,波流汹涌。”吕梁洪水势险恶、水流湍急,令孔子仰慕不已。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便和他的得力弟子子路、子贡、颜回前往吕梁观看洪水,见一夫在湍急的水中,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孔子曰:“吾以子为鬼,察之则为人,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其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之所蹈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孔子望着洪水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有孔子问路、修车、晒书等很多动人的传说。

  孔子观于吕梁在《庄子.外篇.达生》等多篇文章中有记载,该传说历经数朝数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具有历史悠久,资料丰富的特征;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影响大,流传区域广,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哲理性等特点,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



  李三娘是沛县县城西北李塘村人,有关她的传说和故事,在沛县家喻户晓。她是劳动人民的儿女,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忠于爱情、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一千多年来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群众最为尊重和敬仰的典范。

  李三娘的传说和故事,与沛县走出的农民皇帝汉高祖刘邦一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沛县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以李三娘和刘知远的故事为主要情节内容的《刘知远诸宫调》;至南宋时期,又根据《刘知远诸宫调》改编为南戏传奇《白兔记》;至元代,有沛人无名氏,根据李三娘的故事,改编创作了同名地方戏《白兔记》,在当地广泛演出;至明嘉靖年间,沛人将李三娘当年打水的八宝琉璃井石质井台,置放于县衙东南角,并建亭立碑铭记,成为当时沛县八大景观之一;民国年间沛县中学第一任校长李昭轩先生,在其《新古沛八景诗》中,也有“琉璃清泉犹挹注”的名句。以上诸事,新、旧版本的《沛县志》,均有记载。

  李三娘的传说在沛县广泛流传,千百年来历传不衰,李三娘是沛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她吃苦耐劳的勤俭本色与忠贞不渝的爱情信念,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精神力量,她永远是沛县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梁集镇位于睢宁县城东北部6公里处,梁集古属下邳国,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曾是楚汉相争时的古战场,历史足迹较多,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戚姬苑》的传说就发生在梁集镇南王行村,王行村为纪念戚姬苑已改名为戚姬村。

  相传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大战睢水,刘邦兵败逃到睢宁北王行村头,一戚姓村姑将他藏在枯井之中,蜘蛛结网覆盖井口,从而逃过楚兵追捕,楚兵走后,戚女将马绳垂入井中,将刘邦救出,当晚刘邦留宿戚家,并与戚女入了洞房,次年生子如意。一段戚姬垂缰救主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定陶登基,戚姬携子如意去投刘邦,封为夫人,很受宠爱,随刘邦南征北战,形影不离,因此惹恼了吕后,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吕氏掌权,先用药酒毒死戚姬之子赵王如意,又将戚姬断手足,挖双眼,割双耳,丢入厕中,号称人彘,把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吓疯,从此不理朝政,郁郁而死。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登基后,感谢戚夫人垂缰救父之德,专门下旨在戚氏故里建造戚姬苑一座,年年香火祭祀,因此《睢宁县志》有“先有戚姬苑,后有睢宁县”的记载。

  《戚姬苑的传说》在梁集镇和县域广为流传,会讲此故事的有一百余人,并有文人学者参与其中,发表文章多篇,并改编成大型戏曲上演。



  邳州花车,又称“推花车”,是邳州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50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邳州花车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自清代光绪年间开始流行,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时盛时衰,由一代代民间艺人不断丰富、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苏北地方特色的花车舞蹈。

  据明、清《邳州志》及清代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祠》记载:“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莲湘轻捷多姿,花车、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人人开口笑,相习成风今已久”,足以证明邳州花车早在明、清时就已在邳州地区广为流传。

  邳州花车多在传统春节“玩乡会”时演出,是“乡会”中最具看点的节目之一,遇有重大节日、庙会、婚娶等场合时应邀祝贺演出。每年刚进入腊月,邳州各地乡村都自发组织会班“盘乡会”,以庆贺新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为百姓送去欢乐吉祥。按照当地习俗,从正月初二起会,去四乡八邻“跑会”(也叫“参会”、“出会”、“玩乡会”),直到正月初八“抛止”日止。但也有会班还持续到元宵节后才收会。

  邳州花车由推、坐、妞、大头和尚等多人表演,该舞蹈是集民间舞蹈、音乐、说唱、曲艺、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舞蹈,内容多以表现民间恋情、歌唱太平盛世、劝人向善、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等热烈、诙谐、滑稽的情节,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邳州花车表演注重花车套路、型态和人物角色与花车的巧妙结合。演员紧随花车表演推拉拽坐、辗转腾挪、翻跑跳叉、扭捏胯胳等技巧动作。邳州花车的造型别致,装饰精美,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同时又是象征富贵吉祥之物,当地有“花车推一推,遍地堆黄金”民谣,花车给人们带来了吉祥与欢乐。

  数百年来,邳州花车传延广泛,久演不衰。但从八十年代开始,花车演出市场逐年萎缩,大多会班已经停演,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艺人已不能表演出舞蹈中诙谐、滑稽、惊险、优美的动作,传统的花车舞已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状态,亟待给予扶植、保护。



  邳州舞狮又称“耍狮子”,是邳州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邳州舞狮起源于汉代,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邳州志》形象的记载了邳州民间乡会舞蹈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衍州闾。”清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莲湘轻捷多姿,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人人开口笑,相习成风今已久”。每年春节前邳州各乡、村都自发组织“盘会”,也称“春会”、“乡会”,大年初三开始出会,各会都要到集镇、四乡八邻演出拜会,庆贺春节,狮子引路开道,为村邻守门护院、送吉祥、驱灾镇邪,是每年邳州春会的重头戏,演出至元宵节后收会。

  邳州舞狮子的表演形式,表演套路,狮子造型都独具苏北地方特色。舞蹈注重雄狮的力量和情义的展现,如表演力的“玩碌磙、抱碌磙、走碌磙、挺举、倒挂金钩、跳跃、翻腾等动作,表演情义的添毛、爱抚、抖毛、搔痒、戏珠等动作都以拟人化的表演,惟妙惟肖,惹人喜爱。邳州舞狮戏剧脸谱化的造型,色彩强烈生动,憨态可掬,充分的展现出雄狮的威武勇猛,狮子头塑有九顶,称九顶狮子,寓意头顶九洲,力大无比,具有王者风范。

  邳州舞狮是邳州春节、节日庆典活动中民间传统习俗。数百年来,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的转变,各种娱乐新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民间舞蹈舞狮已逐渐被取代,演出的阵地逐年缩小,许多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因没有演出场地和演出活动的施展,而放弃了舞狮,年轻人又不愿学艺,致使传统的邳州舞狮已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一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急待进行挖掘保护。



  鲤鱼戏花篮又名花篮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全国用花篮表现的舞蹈有许多,鲤鱼戏花篮唯有睢宁,流行在梁集小葛庄。

  据《睢宁县志》等史料记载和老艺人王礼志(生于1916年)讲述:1854年,本村张景舟在安徽省灵璧县王楼庄教书,向当地艺人王风楼学会花篮舞。当时是两个人手提花篮表演,舞起来很单调。张景舟回乡后又和小葛庄的艺人一起,根据当地流传的一个民间神话故事加工改编成《鲤鱼戏花篮》。其故事讲述的是东海龙王有八个女儿,她们手提花篮在海边玩耍,鲤鱼精当即动情,追逐龙女,嬉戏调情。

  1900年前后,《鲤鱼戏花篮》传至艺人徐井桂,他觉得演出时只有一条“鲤鱼”,舞起来气氛不够热烈,就增加了一条“鲤鱼”;原来女演员手中的花篮是提着的,舞起来不方便,就将其改为用手擎着。

  1945年该舞由王礼志等艺人领着演出,当时连年的内战外患,民不聊生,他觉得《鲤鱼戏花篮》仅仅表现爱情难于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在演出时用花篮组成了“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字样。

  《鲤鱼戏花篮》由十人表演:二男持“鱼”为领队,引八女持花篮,作二龙吐须状入场,表演各种图案,如“鱼跃龙门”、“射光”等。该舞用锣鼓伴奏;在舞蹈间歇时演唱一些民间小调,这时锣鼓全停,民族管弦乐奏起抒情的旋律。演唱的内容都是歌唱爱情和赞美太平盛世的,如“正月里来是新春,大男小女乐开心;老天赐俺丰收景,欢唱今春年太平。”“太阳一出紫沙沙,照到河东头一家;他家倒有裙钗女,不高不矮一枝花。”“后花园中来赏花,小郎一心去瞧她;二人同往一处走,又怕高堂二爹妈。”“万紫千红春满园,照俺鲤鱼戏花篮;花开鲜艳鱼儿戏,五谷丰登太平年。”

  鲤鱼戏花篮经过几代艺人的创作、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动作优美、轻盈,男女演员无论节奏、情绪有何变化,其上身始终保持稳重、端庄。舞步行如风、轻如云,缓缓而进,显示了文静、清秀的风采。

  近年来鲤鱼戏花篮的老艺人大多年龄偏大,年轻人又多不愿学习传统舞蹈,所以传承断代现象严重,已处濒危状态,亟需加以保护。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