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虎作为百兽之王,威猛有力,静卧独处都彰显其威,被中华民族视为“生命的保护神”。基于此,国人自古崇虎,千百年来,虎文化贯穿于华夏文明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至今仍绵延不止。百姓崇虎,因仰其威而惧其猛,又想借此佑护全家,这种因爱而崇,因惧也崇的复杂心理使虎在民间被赋予无穷的力量及神性。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旬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虎的避邪驱魔也决定了老虎的吉祥、勇敢、护卫生灵的寓意。所谓“万物有灵,焉不拜之”,这种对虎的崇拜与信仰辗转数千年至今,已演变成各种形式出现在民间生活中,如各族节日中的祟虎活动、民间流传的虎谚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虎年画、虎雕塑、虎头鞋、虎形饰物等等。
相传公元前202年,刘邦开创了大汉基业,封将侯达143人,其中沛籍23人,仅沛县安国就有三位诸侯(汝阳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由于刘邦天性明达,胜负泰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诸侯爱戴敬重,加之沛城的民俗风情浓厚,尊崇礼仪,沛人喜送寓意吉祥的布老虎,故民间布老虎得名“封侯虎”,得此名后,“布老虎”的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于是民俗送礼常送大红的“封侯虎”,寓意吉祥幸福送家中,一直流传至今。据传说安国侯王陵的邻居中,有一位巧手妇女,在高祖还乡即将离开时,亲手缝制了“封侯虎”、“虎头鞋”、“虎头帽”和“虎头枕”送给高祖刘邦,因太子刘盈是属虎的,代表沛县人送此礼物祝福太子健康,虎虎有生气。高祖龙颜大悦,遂赐予巧手妇女许多田产,并把这种手艺和民俗带到了长安。时至今日,“封侯虎”已成为沛县布老虎的统称,下分很多种类,造型各异,寄寓也不同,沛人送礼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一只“封侯虎”,更是延续到了一系列的“封侯虎”,其中包括虎头鞋、虎头帽、虎形挂件等等,这在沛人的民俗活动中便可得知。
沛县花鸟字是流布沛县城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据中国花鸟字研究会梁玉民专家考证:“花鸟字兴于汉代刘邦故里书画之乡徐州地区的丰县、沛县及菏泽、郓城、淄博、济宁、洛阳、内蒙古等地。”史载东汉灵帝时,大学者蔡邕待诏门下,见役人用垩帚刷墙偶尔成字,很受启发,于是就特制板笔,蘸墨疾书,丝丝露白,从此创造了“飞白书”。《汉书。杨球传》有“鸿都文字,鸟篆盈简”的记载。
椐传说,蔡邕受朝廷委派到沛县为大风歌碑书丹,在沛期间,将飞白书用具的制作方法和书写技巧传授给当时的文士、贤达。一时争先研磨,传为佳话。沛县花鸟字正是由飞白书和鸟虫篆的结合体演变而来。至今,沛县仍流传着“沛县花鸟字,中郎亲手传,当年是飞书,越变越新鲜。”的民谣。
花鸟字,笔画全由花、鸟、草、虾、虫等动植物组成,其笔画圆润、色彩鲜艳、立体感强,乍看似一丛花、一片森林、一也风帆、一只蝴蝶,细看却是名字,花鸟虫鱼,相映成趣,寓庄于谐,惟妙惟肖。且单色、双色、多色转换自如,笔划圆润,色彩鲜艳,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写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式,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
一千多年来,花鸟字这种民间艺术在沛县城乡绵延不绝。每逢节庆,常见花鸟字艺人在街头或展售作品,或当场挥洒展试才艺。除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今创作花鸟字已成为更多人丰富文化生活、怡情养性的方式。
目前,沛县专业或业余从事花鸟字书写的有三十多人,多为中老年。栖山镇的沈元兴,湖西农场的王成立是其中的翘楚。
邳州门笺也称“门钱”、“过门笺”、“门吊子”,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广泛地流行于邳州各乡镇及周边接壤地区。
据史料记载,门笺始于汉代以前,古人初用幡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祈求吉祥。宋代开始在年节时把幡胜悬挂于门楣,作为新年的吉兆,并开始用布和纸镂空,制作挂门钱。明清时,挂门钱已演变成型,幡胜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门笺。每当春节,邳州城乡家家户户张贴门笺,五彩门笺,色彩强烈艳丽,迎风飘舞,与春联、门神交相辉映,给节日中的新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邳州门笺刻制艺人众多,遍布邳州各乡镇,有铁富镇南冯场村,宿羊山镇沙埠村,土山镇大黄庄村,港上镇范家村,岔河镇良壁村,徐塘邵场村,河沟镇窦老庄(现划属新沂)等数十个门笺刻制专业村。至今邳州仍流传着古老的民谣,“泇口的大姐会插花,黄庄的门钱使车拉。”可见邳州的门笺制作,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了巨大的制作规模和销售市场。
全国各地的门笺用料和制作不尽相同,尤以邳州的五色挖补门笺独具特色,艺人们仅用五色,经过巧妙的构思,利用图样、色彩的变化穿插配合,使门笺的色彩变化万千,五彩缤纷。
邳州门笺继承了原始彩陶绘画的遗风,汉化像石的造型风格,木版年画、民间彩绘的色彩。造型粗犷豪放、大刀阔斧、概括夸张、生动传神,画面的黑白、点线、面布局匠心独运,具有古朴、浑厚、朴实、自然的艺术特色。
随着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风俗习惯,住宅条件都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年节张贴门笺的在城镇已越来越少,传统的吉祥祝福门笺逐渐被其它欣赏娱乐媒介所取代,寓意深远的传统门笺已被现代年轻人所忘却。同时机器制作门笺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不断的增加,也大大的冲击了传统手工门笺制作市场,致使许多老艺人放弃了从事一生的传統制作手艺,现在仍固守传统手工制作门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这项优秀的民间瑰宝已面临消亡,急需政府和社会给予多方面的扶持与保护。
邳州喜床画是画在喜床(俗称面子床)上的一种传统民间绘画,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宋代喜床画开始在民间流行。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喜床画在苏北、鲁南地区农村广泛使用,深深的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深受无数使用者和欣赏者的喜爱。
邳州喜床画是青年人结婚时,上辈老人按家庭的美好心愿和吉祥的祝福,在给子女打制的结婚喜床面子上绘制、雕刻的传统风俗纹样,取其纹样的谐音、寓意,饱含着期望子女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合家安康的精神内涵,传情达意,寄托着爱情的祝福。
邳州喜床画,秉承了楚汉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造型技法,广泛地吸取传统民间绘画、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设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绘画风格。
邳州喜床画的内容以吉祥喜庆题材为主,以物寄意,如娃娃坐莲花,意为“连生贵子”、月季花和花瓶,意为“四季平安”,每套喜床画都有其独到之处,每幅吉祥寓意图案又都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映成意,仔细的品味其中的寓意,更是余味无穷。喜床画的表现内容有人物、花鸟、瑞兽、山水等,表现手法有工笔重彩,单线平涂、刻绘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行业的更新换代,舒适轻便的板床、沙发床替代了古老的面子床、架子床,喜床画也随着老面子床的淘汰而从市场上消失,已尽灭绝,老木匠、老绘画艺人已很少在世,人去艺绝,急待挖掘记录、整理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技艺。
徐州泉山剪纸是徐州剪纸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分布于泉山区民间。
徐州泉山剪纸作为徐州剪纸的一派,剪纸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雕细琢,兼有楚风汉韵。有别于“热烈、夸张、粗犷、抽象”的邳州市剪纸。泉山剪纸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国本、陈永年等。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汉代风格,题材广泛,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的转变,追求经济效益,制作工艺已经形成自动或半自动化,传统工艺已经逐步变异,真正能学到大师剪纸精髓的已寥无几人,剪纸的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铜山唢呐主要分布于郑集镇、大许镇、柳泉镇、黄集镇等地区,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嫁娶及重大庆祝活动,具有很强烈的民俗地域特色。城镇乡村娶媳妇(喜事)、吃喜面、庆大寿、送老殡(丧事)多请唢呐班艺人演唱。演出场地多在事主家门前空地,由唢呐班搭台演唱(多在晚间),节庆活动时,亦由唢呐班艺人演奏。
据《铜山县志》记载,铜山唢呐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建国后,据文化部门统计,全县有唢呐班40多个,其中较有名气的为黄集的蔡玉玲班、江庄的李登胜班、郑集的张辞海班以及后来柳泉的宋立新班。“文革”期间,基本处于停止演出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唢呐艺人有逐渐拾掇起唢呐演奏技艺,并使其演奏、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增加了戏曲、歌舞表演人员,传承至今。
铜山唢呐常用的乐器有唢呐、笙、笛、板胡、二胡、大锣、小锣、鼓、钗、铙、板鼓、梆子、手板等,演奏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同时融合了戏曲、歌舞等表演方式;铜山唢呐演奏分为独奏、重奏和伴奏,独奏以唢呐为主,笙、笛、击乐伴奏,节奏变幻即兴发挥,独奏曲多以《百鸟朝凤》为主,有时也仿唱地方戏;铜山唢呐演奏手法富于变化,分为双手、单手、反手、正交叉、反交叉等;铜山唢呐通过不同的旋律曲调来表达人民不同的心情,所演奏的曲目有的恢宏、清脆、高亢,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有的低沉、浑厚、悲哀,使人怅然泪下,引人深思。
铜山唢呐的主要曲目有《凡调》、《喜相逢》、《报抬头》、《一枝花》、《小柳金》、《抬花轿》、《人前捂眼》、《豆腐歌》、《水垅吟》、《百鸟朝凤》、《反西调》、《大开门》、《得胜令》。
铜山唢呐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史,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始终没有建立有效的保护、发展机制,每个班团没有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了如今青年人不愿意学,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虽然目前全县范围内仍有传承人数百人,但传统的曲目如“凡调”、“反西调”等,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会演奏的人越来越少,铜山唢呐昔日的盛况不仅不复存在,且每况愈下,特别是传统曲目的演奏,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急需紧急抢救、保护和扶持。
锣鼓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件瑰宝,扬名于世界,它所打出的点子的神韵和思想内涵是极其有趣的,在形象思维的抽象音乐范畴里,它是独具一格的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音乐大餐。
新沂锣鼓源于清代,分布较广,不管乡镇或自然村都有一套锣鼓,诸如新店镇、邵店镇、时集镇、窑湾镇、高流镇、阿湖镇、北沟镇、合沟镇、草桥镇、新安镇等,都十分流行。如新店锣鼓,兴起于乾隆末年,邵店锣鼓兴起也有150年之久。
新沂锣鼓由鼓、锣、铙、钗四种乐器组合,“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
锣鼓的表演以板鼓居中领奏,两边依次为大鼓、堂鼓、板鼓、钹、钗、锣,可以在固定地点打,亦可边行边打,在进行过程中,如两支锣鼓队相遇,就回形成一种“对打”的局面。两支锣鼓队互不相让,争先将自己的“绝活”亮出来,有的将锣、钹抛向空中,有的做各种翻花表演,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时,两支锣鼓队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打,能够保持鼓队的鼓点清晰、节奏不乱的一家为胜方,因不能承受对方干扰,节奏乱了套、乐曲演奏中停下来的为败方,败方要给胜方主动让路。
新沂锣鼓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场合,在田间地头、集市庙宇、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等活动中威风锣鼓都是主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唢呐,又称喇叭,是我国各地普遍使用的民族乐器。它发音高亢在嘹亮,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表现力强,通常在民间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戏曲、歌舞等表演中独奏、伴奏使用。
徐州泉山唢呐艺术丰富多彩,尤其以泉山区的“沈家唢呐”最有代表性。
徐州泉山唢呐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艺术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尤其是豪放、泼辣的曲调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
近年来,现代音乐给传统的民间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高,当代传承人学艺不精,拜师学习传统曲目的甚少,以至于唢呐的一些高难度的吹奏技巧已无人接传,传统曲目及吹奏技巧面临失传,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将导致该项目的传统内容濒临灭绝,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