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次
创新文化馆服务机制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徐州文化馆 孟军 褚雪春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将有力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如何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各级文化馆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社会迅速发展,时代飞快进步的今天,文化馆面临着提高公共文化效能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首先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和灵魂,它直接关系到文化馆公益服务的优劣兴衰。创新服务有利于群文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文化馆公益文化服务的水平提高和公共文化效能的增强。
一、 文化馆创新服务是建设公共文化事业的需要
文化馆创新服务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大胆的探索与追求。尤其是社会进入到改革开放一定深度的今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将显露出来,人民群众对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需要我们的群众文化服务更有水平,群文工作也更加艰难。我们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拿出新方法,走出新路子,更好地提高公共文化效能,将公益文化服务做得更好。面向新时代,面对新情况,面临新问题,我们要尽快提高文化馆创新服务的水平,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才能战胜困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大家享受到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精神成果,赢得人民群众对文化馆工作的肯定。
二、 文化馆工作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的每一领域中,因而在文化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和每项群众文化活动中都普遍的存在着创新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的动摇文化馆以往的工作思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正是以后文化馆工作的本质所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期,面临群众的新要求,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在群文工作中先行一步,谁就会不断创造成绩,为群众服务好。创新能使文化馆打破常规,改革工作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能;能使文化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往文化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制度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事物的嫩芽,致使文化馆服务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而我们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之中会遇上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因而文化馆服务创新已成为现代工作的时代趋势。新时期是一个蕴育着大变革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以此相适应,社会对公共文化的服务要求和工作效能的要求也随着越来越高,文化馆工作的方式、发展目标和服务方法也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馆原有的一套服务方法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新的运行特点,文化馆要想更好发展、努力服务好,对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要进行扬弃和改进。通过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以适应文化馆发展的需要。
三、文化馆人是服务创新的主体
服务创新、工作改进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断优化,保持一种最佳效能的状态。从我们文化馆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文化馆人才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特别是对专业艺术人才创作积极性的激励上。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愿。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所决定的。这一形势要求文化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断跟上时代对我们群文工作的新要求,而且要适应变化的节奏和力度,要善于敏锐发现变化的新趋势,善于果断抓住变化的契机,善于促进文化馆服务工作的创新和变革。
文化馆工作者必须有深厚的艺术基础与渊博的文化知识,这不仅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要求的需要,也是群文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作为创新主体的群文工作者,其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个人形象和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群文事业的发展。因此,群文工作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群文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潜下心来致力于群文研究,并伴随着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四、创新文化馆服务机制 提高公共文化效能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为人民大众所享用原则,创新文化馆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文化馆要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要创新市民素质提升机制、文化馆场地免费开放机制、文化馆人才机制、文化馆多元化发展机制、文艺创作精品机制。
1、创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机制,搞好公共文化活动
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文化馆要创新市民素质提升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和现有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采用新方法,走出新路子,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想尽办法做好艺术培训和辅导。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再普及的方针,树立群众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动感彭城”广场文化活动,让专业人员与文艺业余爱好者同台演出产生互动,形成雅俗共赏的效果,让“下里巴人”领会“阳春白雪”的美妙。经常聘请各类艺术名家名师做专题讲座,免费让市民学习,让他们了解艺术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群众的眼球,打动市民的心灵,让高雅文化深入浅出,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群众的素质,让普及与提高形成良性互动。如此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才能提升群众素质和文化品位,最后真正达到服务目的。
2、创新文化馆场地免费开放机制,加强文化馆设施建设
免费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文化馆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就要创新开放的机制。为了达到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单位——文化馆的投资,建造更多优质、符合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新添必要的设施设备。徐州近几年新建了许多文化场地如音乐厅、艺术馆等等,给文化馆也添置广场演出大篷车。然而这远远不够,市文化馆场馆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无法适应一千多万民众文化活动、文化辅导、艺术培训、业余演出的需要。各区文化馆馆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次,各级文化馆要建立完善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公益性管理机制,以文化馆崭新的设施、用免费开放的新形式为社会尽职尽责,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馆场地的作用。
3、创新文化馆服务队伍机制,实施人才战略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创新文化馆服务队伍机制,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工程,因为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严格意义上讲,文化馆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它需要的是一支综合性强、艺术水平高、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但就目前文化馆的现状而言,有些专业干部缺乏本专业岗位的深厚基础,策划辅导能力弱,在群众中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有些专业缺乏后备力量,有青黄不接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文化馆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些偏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影响群文工作效能。目前是群众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十三五”期间文化馆建设需要和时代合拍,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文化馆人要具备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前瞻的意识,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专业人员队伍,积极培养人才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夯实人才基础。一是要大力引进和吸纳具有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对文化馆内部配置和人员结构,可以根据工作需求适时调整,对不具备履职能力的人员作相应的工作岗位调换,从而保证文化馆专业工作队伍的高效率。另外,由于文化馆工作的特殊性,在招聘人员时,对于艺术专长较强的人予以政策倾斜,在综合测试基础上,更注重其艺术实践能力的考查。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工作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去不断学习和掌握的,所以要想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强化他们的工作素养、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动力。三是积极吸纳社会优秀骨干力量加盟文化馆各项工作,实现文艺人才的社会化。可以通过项目责任制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运作、组织;可以聘请有艺术专长的社会优秀人才担任群众文艺团队的艺术指导、参与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为我所用,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创新文化馆队伍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在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上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人不养人的新途径,不断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作用。创新吸引、引进、发掘、培育人才机制,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重点扶持和培育文化社团如我馆组织的业余戏曲团队、合唱团、舞蹈队等等,从而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按照我市文化大发展的战略目标,整合所有文化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大众服务。切实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由“要我办文化”到“我要办文化”的转变。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才能真正搞好。
4、创新多元化发展机制,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的资源。要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以徐州自身的文化特点为基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为方向,让各种优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引,通过文化融合把他们统一到徐州文化建设的大局之中。徐州的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地处南北之间,苏鲁豫皖交界,外来人员较多,是文化融合之地。现实条件决定我市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是多样性、多层次的,既要有本地土生土长的文化,又要有各地融合的文化,既要有高雅的、阳春白雪式的文化样式,也要有通俗的、下里巴人的文娱活动;既有大型的汇演,又有小型音乐会等。这些活动要顾及到各层次人群的文化接受能力、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
5、创新文艺精品创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
没有精品的文化是低层次的、低水平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因此我们要创新文艺精品创作机制,有品牌意识,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艺术作品供应。文化馆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加强文艺作品创作,促进创作繁荣,为人民群众打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徐州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产品,争取在群众文化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有突破,从而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让人民群众得到享受。为了达到创精品的目标徐州文化馆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提高了创作绩效奖励金,以调动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出去写生、采风、观摩、学习、培训,让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基础和源泉;再次,对于立起来的作品,邀请专家给与点评,根据专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大家的努力,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新的时期,我们要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职责、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最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强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因而,我们要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提高效能,这些改革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加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力度,树立新时期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形象,让文化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起到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