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美育与群众文化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

孟  军 

[内容提要]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们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可以达到社会美育的目的。群众文化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体系,目前尚未达到成熟完善的水平,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群众文化领域,并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新课题。笔者用在课堂学习的美学知识,联系个人的工作实际,在“美育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从群众文化的领域认识美”、“美育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论题,从而论述了在群众文化领域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以更好地促进美育的实施,使美走进千家万户。

[关键词]审美 教育   群众 文化

绪        论

美育在教育中居于突出的地位,也是群众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启迪人的智慧、人的灵性、人的善良、人的真知的综合艺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同美分不开的。人们的生活实践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都希望把自己生活的世界打扮得更美好、更适合于自己审美需要。因此,应该使美育贯穿于群众文化中,寓教于情,寓教于美,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追求美的方式,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创造美育的环境,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1、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一种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并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欲望。由于在这种审美情感的陶冶过程中渗透着理性和道德内容,体现了美育教育思想的丰富。“美”包含群众文化的本质美和审美内容,对客观事物之真、善统一于美的心理反映。美育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修课,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并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心灵的科学。

2、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它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人类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群众以自娱自教为主导动机,乐于从事和广泛需求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它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教育、娱乐……各个方面,这中极其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综合性,而且体现出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许多美的问题,都是艺术与生活审美的研究领域。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审美观念正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在思想观念中产生的多维型

思维的审美观念。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高层的、立体的。乐于遨游知识的海洋,探索科学的奥秘,生气勃勃的投入群众文化活动,在事业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他们的生活兴趣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也体现了对人给予塑造、创造性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人们思想境界升华,培养乐观向上的高尚道德情操,求真、求美、求善、求乐的良好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真正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坚持正确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美育和群众文化的结合中,应以群众文化为载体,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以真助美,以善促美,以美储美,以美启真,美育寓于群众文化之中,在看电影、戏剧、读书、读报、文艺欣赏、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应注意内容的健康、审美情趣、形象的完美等,使人们从完美的艺术形象中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陶冶作用。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是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正是从这种天性出发,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都有一种强烈追求美、享受美的愿望,在美的享受中,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受到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美育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美育与群众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群众文化既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又以各种形式、形态表现美,另一方面,美育的

实施又以其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这个问题是本文下面评论之重要内容。

二、群众文化的领域认识美

美具有形象性,就是说美是一种具体的能被人感觉器官感受到的,有一定价值的形象,而绝非一种抽象的概念。美的千姿百态概括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无论哪一种美,都无一不是从形象中表现出来的。美又具有感染性。千姿百态的美,都有一种怡情悦性、引起人的喜爱和崇敬的感情的独特性质,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感染,使人为之陶醉。

1群众文化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中的体现。实践是产生一切美的源泉,人的心灵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丰富的内涵,才能树立坚定不移的意志,崇高伟大的精神,助人为乐的风尚,美丽纯洁的情操等,这些都在群众文化中得到了形象感人的反映。

    随着群众文化活动范围扩大,审美教育面广、层次更深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人们都在大胆地追求美、渴望美、欣赏美、创造美、对美都有着更为强烈的精神享受的需要,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交叉地、综合地、无时无刻不进入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从中获得愉悦、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这正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精神结晶。人类劳动成果是人的智慧、才能、意志、热情、劳动创造的结果,它的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生动表现,美的内容决定了美的形式,美的形式表现美的内容,是美使事物的美,闻之有声、视之有色、触之有物、呼之欲出。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生活的主人,作为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是生活美的真正中心,社会美的主要内容又是美的配制在主体方面的直接表现。人的美应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是语言的风度、仪表、服侍、人体诸方面的美,内在美是平常所说的“心灵美”,精神、情操、品质、智能等方面的美。与外在美相比,内在美在人之中居于主导作用。千

百年来,人们追求着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因为只有外在感性美来体现美的内在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时,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近几年来开展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如“中老年时装表演”、“青春风采艺术展”、“歌颂祖国大合唱”、“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比赛”等等,都给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现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好机会。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思想品质能被人们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流传后世,完全在于他们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逆境与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也是砥砺人成才的母亲。相反一个人的一生只求荣华富贵,贪得无厌,就无需谈美了。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

争而发展的。人要追求美的人生,就要善于认识美与丑,颂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抨击假恶丑,扶持一切美好的事物,做到疾恶如仇,从善如流。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抨击,与对真善美的歌颂扶持一样,同样具有审美价值。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群众文化中的社会美。

2群众文化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是人类审美的对象。自然美又是自然事物的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和自然斗争的历史,自然界山水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并且是人类审美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自然美的感染力是十分明显的,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千姿百态。自然事物不仅愈来愈多地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用的事物,而且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喜爱,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从动物、植物,扩展到山水等方面,自然界的美具有赏心悦目的积极作用。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对自然界、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这也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然美的特征是以真的形式表现善的内容,是一种完善人性的形式,而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重在形式美的特点,决定了自然美富有变幻、丰富多彩的美。如《望庐山瀑布》、《忆江南》、《念奴娇·大江东去》、《荷塘月色》等篇章,都是描写自然美的千古绝唱。群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贴近生活, 接近自然,如民间的剪纸、民间绘画、大鼓词等。我市新沂河沟的王桂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她的剪纸水平很高,她的作品来自生活,内容多是美好的农村大自然的风景和农村生产劳动的景象,她出过国,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风景优美的环境,不但可以陶冶个人性情,也能使彼此陌生的人群融洽共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可启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浩瀚无垠的大海,可体验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消魂大悦。我国许多的风景区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云烟、庐山的瀑布、峨眉山的秀丽、雁荡山的巧石、黄山的奇松怪石等,这些各自独特的美,以其自然感性特征,使人产生美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人民群众更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认识了解日益深入,足以使人们倾倒。可见自然美是最易被直接感知的美。

诚然,自然美和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于它给予人类心理的美感、快感,更主要的是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陶冶情操。美化人的人格,丰富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此说,自然美的欣赏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祖国辽阔广大,具有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如璀璨群星,更为人民群众所向往,我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文化也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审美载体——大自然的美,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人们起一种陶冶和启迪作用。

3群众文化中的艺术美

群众文化的艺术美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性、多样性表现出来的,它所表现的形式美、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艺术美的集中体现,群众文化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包括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字、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多姿多彩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无论从传统方法与现状两方面来看,群众文艺始终是它的主要手段和中心的活动内容,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的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的艺术形象,它存在于一切种类和样式的艺术作品中,多富于感染力。如听觉艺术有音乐美、综合艺术有戏剧、影视、舞蹈、语言艺术、文字美、雕塑美以及视觉艺术建筑、绘画、工艺美术等,都是群众文化艺术美存在的具体形态。同时也显示了一个民族的风貌,显示着一个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造诣的高低并与自然美、社会美结合起来。艺术虽然源于生活美、自然美,却又高于生活美、自然美。比生活美、自然美更为集中,更为精粹,更为高级,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它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令人陶醉,使人悲伤、喜悦、愤怒、忧愁。给人新的启迪和激励,从而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艺术美反作用于生活美和自然美,使它们得到丰富和发展。如我馆一位美术家创作的油画《山里娃》描绘的是乡村孩子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变山村面貌,努力学习的艺术形象,动人心弦,感人情怀。再如我市组织的民间业余龙狮队以粗犷高亢的音乐,优美奔放的舞姿,象征着中华民族腾飞的景象,作品到北京参加比赛获得了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给人以启迪和艺术享受。

创造性劳动体现真与善的统一,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既表现在创造过程中,也表现在创造美的成果里。美,大量存在于创造劳动中,美总是伴随着创造性的劳动经过艰苦的劳动产生新的思想,使创造性的思维、审美理想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形成社会生活的美。

摄影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虽然不属于美术,但它是借助于影、借像机和感光材料塑造可视的画面形象体现它的美学价值。具有纪实性、真实性、瞬间性、时代性以及艺术价值,如近几年举办的群众性的大型摄影展,包括“伟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怀念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等展览,使亿万观众难以忘怀,掀起了一次次热潮,构成了新世纪的一次蔚为壮观的文化图像。这一系列展览艺术份量和系列展览实施,既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极大的教育,又使观众真正感受到了摄影艺术依然像巨石屹立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并有一种深入人心的艺术美。

回眸这些展览,我们不难发现,支撑这些作品的结实坚强的文化品格,集中了人民群众对美的需求的新的精神之点,是一种亿万颗心灵的凝聚力的文化震撼。

建筑艺术是实用艺术的一种,是和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既是功能和美感作用的统一,又是科学技术和艺术技巧的统一,并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如城市建筑趋于园林化,校园、厂区、院落等也在种植花草、树木盆景基础上,以形美与意美的结合,精心将平常的岩石拼接,将一株天然奇特的树桩精心点化,便成为栩栩如生的根雕,绿地覆盖面积不断扩大,风景名胜及建筑物的设计都融合为一种美的创造中。总之,人们在追求艺术建筑美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我们的建筑美呈现出明快开朗、富有活力的艺术风貌。

        

三、美育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1美育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是指个人主观的审美倾向、情感爱好和兴趣。这种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待于对社会美、自然美特别是艺术美的欣赏和实践活动的熏陶与培养,并以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热爱,对美的对象的判断能力和情感上的愉快感为特征。审美能力是指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的生理素质进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实践,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是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最丰富的社会实践。从古到今,群众文化是传授艺术科学文化知识的广阔无垠的课堂,是任何教育部门任何学校无可伦比的,在人们的文化娱乐、学习锻炼、参观游览、演戏唱歌……无限广泛的“群众文化”都是深深地触及影响着亿万人们的精神世界。它启迪智慧,开通思想、陶冶性情、健身益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还能极为广泛地传播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因此,必须在群众文化中体现落实对人民群众进行美育的任务,提高审美素质和提高审美修养。修养对审美能力关系很大,力求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经常参与审美活动,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观察对待现实中的人手事。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经常欣赏影视、戏剧、舞蹈等综合艺术、使视觉听觉审美器官得到锻炼,大大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追求美学的同时得到愉悦和享受,按美的规律培养自己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仪表,在美的实践和美的创造中实现审美的理想。

2美育有利于培养人发群众优良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综合人才成功的基本要素,应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全方位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就意识,危机意识,以豁达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增强对事业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人们关注和向往的热点,并随着文化建设发展不断兴起和发展变得愈来愈丰富和健康。因此,人们通过参加活动,感情交流,心理沟通,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更相互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增强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学会正确对待荣誉,对待成绩,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有较强的承受力和平衡失调的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美育有利于培养人们较强的审美创造能力

    “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基本观点,明确告诉人们美是可以创造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之所以能长期繁衍下来,就是因为人们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自觉地认识和逐步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本质是积极向上,极富创造性的,人类在欣赏美的同时又创造美,从而使整个世界更有色彩,更有魅力,更有生机,由此可以把审美创造能力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创造,二是对艺术美的创造。     

人们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推动着群众文化向着更改层次的发展.例如:延安,革命胜地是我党在艰苦岁月里创造的人类历史的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最伟大,最辉煌的篇章,为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延安精神.人们之所以今天还能保持着一种艰苦奋斗精神,拥有美好的一切,正是前人那种艰苦奋斗精神在我们生活中的延续,是人们不断劳动、创造美的凝结,是几十年审美教育的硕果,也是群众文化的升华。

四、美育在群众文化中的实施

    群众文化中的美育不同于美学研究,如:音乐欣赏和戏曲欣赏,它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多样性、情感性、情景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而群众文化的群众性,决定它必然要深入到城乡各个角落,联系着千家万户,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群众文化美育是他们通过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社会活动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从中感受到理解、鉴赏、表达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艺术,美的人生。通过爱美的教育,培养人们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观察想象能力。接受潜在的真善美内容,从而适应优胜劣汰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这一特殊意义而言,对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既是美育的任务,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家庭教育是美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美育的基础与学校社会教育密切相连,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同时也是人生教育的开始,美育在家庭教育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美育所具有的形象只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使审美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更富有情趣性。无论家庭文化活动的空间,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相互影响着家庭每一个成员,尤其对孩子的教育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审美爱好,培养对外界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想象力,多识花草鸟兽,增加知识积累,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经过高品位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有修养、有教育、学会自理,学会爱人、学会爱劳动,学会真正做人。

2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课堂

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课堂,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文化教育实施美育的场所,它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学校建设的发展,教学课程改革,教职工的精神面貌深深影响着学生,对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美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表现出了特有的功能。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还需要辅之于美育。德智体美四者各有特点,但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美育是实施德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德育中包含了美育,因为德育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实际上涉及有人的精神美、心灵美,体现了德育和美育的密切关系。美能储德,即美育能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人格,同时德又能促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在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学会审美,从点点滴滴中寻找美,运用激发手段产生形象激发,情感激发,使之动心、动情,也就是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先进的人物,英雄实际教育影响学生,产生感召力、吸引力。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同志他们的敬业奉献,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完美人格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的境界。就是这一时代美的标志。今天,广大青少年正是需要这种英雄精神,使日渐贫瘠的精神得以灌溉,不断地培养、塑造人的崇高之美。

3、社会美育是人生审美实践的继续和延伸

社会美育是人生审美实践的继续和延伸,对人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并能为大多数人所乐于接受。社会审美的特点主要是借用可感的物质媒介来造成一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气氛。所以,它注重的是对人的间接影响,使主客体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促成一种全社会都来追求美,向往美的发展趋向,以实现社会和人生的更加完美化。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无疑担负着重要责任,当然一个人通过学校的学习是有限的,短暂的,必经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来丰富知识。社会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象和发展。文化馆、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体育场、文化中心等都是美育的场所,直接担负对人们群众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审美作用,集德、智、体、美于一体,是人们群众的“社会大学”。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构成的主体和基础,并贯穿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时代为群众文化活动赋予了更新,更美,更广泛,更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举办群众性的演讲比赛、合唱比赛、音乐会、读书活动同样是美育的好形式,以此类实现社会美育的目的,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来影响人的心灵,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其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最主要、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如舞蹈活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鲜明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通过“舞蹈表演、舞蹈节奏、舞蹈构图”的三个基本要素,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传达思想感情。人们通过舞蹈创作、表演、欣赏、充分认识舞蹈是一种以美化人体动作为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抒发人的内心感情,表达人的意志、愿望,以优美生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表现性艺术。体现舞蹈“美”的象征,以美的造型来塑造形象,既展现人生美,也展现大自然的美。所以说舞蹈的美育作用,是通过舞蹈的情感的发挥起作用的。舞是情的抒发,舞蹈形象美,情感美,优美的舞姿,丰富的情感,必然引起观众感情的愉悦和冲动,引起观众的快感,从而产生美育作用.例如《孔雀舞》就是以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构图,给人们以美的感染,从而受到美的启迪和美的教育。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结构性的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时间流动的音响创造艺术想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无论是内容题材,情绪格调,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的音乐,在人民群众中并广为流传引起情感上共鸣。尤其是群众性的大合唱深受群众欢迎和接受。如:“庆祝国庆50周年”,“建党80周年”、“香港回归”等大型合唱比赛充分反映了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自觉性、全民性、社会性。50多年过去了,人们至今仍然唱着《黄河大合唱》,倾听着《黄河大合唱》,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人们通过排练,表演合唱,心中总是被“黄河”力量撞击,使人们不能不充满感情,用整个心灵去歌唱黄河雄伟,去赞美黄河,感叹黄河壮丽的美,想象奔腾咆哮的气势和节奏,联想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站立,犹如睡狮醒,昂首怒吼,威震远方,并从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强盛,黄河不再是诗人咏颂的自然,她是古老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自然美。人民群众也感受到了合唱艺术本身的魅力和较强的感染力。

    培养高层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是全民进行美育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群众文化是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必须是与人民群众所感兴趣的各种文化活动相融合,体现社会教育的美,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层次,使它接近人们的欣赏水平,更适合广大群众的口味。演讲具有哲理性、鼓动性、适应性、艺术性、时代特点,演讲者用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去征服感染听众,给听众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手段,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智育人的目的。

4、环境是美育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一种社会生活美,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影响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美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条件的美,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程度的标志和象征,特别是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它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环境美包括自然美、建筑美、园林美、雕塑美、绘画美、工艺美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美化要求也随之有更高的要求,已趋向于城市花园化、森林化、艺术化。建筑物街心花园、住宅小区、广场中心等艺术味的建设,能给人强烈美感,产生整体审美效应,更显高雅,更显文化品味。提起南国风光,人们自然想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如果桂林环境得不到保护,那么“风景优美,城市破烂”就会使漓江及两岸秀丽的山水景色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也创造人。”人类一刻也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也只有这些才构成生态关系的具体价值,人类只有一个海洋,一层大气,一个地球,应该把保护生态美当作当务之急。人们都来参与环境保护,开展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生态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态环境的真和善的统一。美的生态环境一定是高质量的环境,包括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森林覆盖率高,没有污染等要求,丑的生态环境必然是空气污染严重、植物大量毁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发臭发黑等等。要使生态美,首先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在真和善上,下功夫,以自然规律的真,人类需要的善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清除不卫生死角,扩大绿色植物的覆盖,全民参与植树,开展植绿、护绿活动,让自然保护区一个个陆续建立起来,在群众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创建卫生城、文明社区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多种法令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合于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让人们通过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审美情趣,以此来表达人民的情感,传达人民的呼声,塑造人民的英雄,展示人民的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给人们以高尚的美的享受,从而纯洁和美化人们的精神境界,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 

 

注    释:

 

①董学文:《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②孙渊:《群众文化概论》,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③《江泽民“5、31”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32页

④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⑤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

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17页

 

参考书目:

 

(1)王长俊、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

(4)孙渊《群众文化概论》,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5)《群众文化工作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陈惠祥《群众文化活动审美》,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