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1 浏览次数:次
发展民间艺术 活跃群众文化
徐州文化馆 孟 军
民间艺术产生于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艺术。它积淀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凝聚着千百年来我国各族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痛苦与欢乐,反映人们的爱情生活。民族民间艺术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方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通常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和痕迹,与民间的生活和生产、风俗习惯密切结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传授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往往利用它去传授各种历史、地理、社会生产知识,进行艺术陶冶和道德教育。从价值上来看,这些民间艺术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宝藏,是民族生活、劳动斗争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写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从意义上看,它是构成维系民族心理的纽带,是人民艺术生命的组成部分和人民获得知识的来源。因此,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艺术,对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外来低级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民间艺术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1、建设民族、先进的群众文化离不开民间艺术
要建设民族的、先进群众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遗产。民族的、先进的群众文化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要在群众中扎根,就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易于接受,所喜闻乐见,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从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什么时候群众文化重视了对民间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群众文化就繁荣,就进步;什么时候脱离或摒弃民间艺术遗产,群众文化就萧条,就退步,对民族的、先进的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我国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自愿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戏曲演唱、书刊阅览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在每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中,起主体作用的都是民间艺术,也正是民间艺术得以继承与创新,民族的、先进的群众文化也随之得到发展。如民间舞蹈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扭着秧歌、耍着狮子、踩着高跷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营造祥和喜庆的氛围。其它如贴春联、挂年画、剪窗花等等也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今天我们尊重、利用这些形式,并加以创新、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同样为人民群众喜爱,既活跃了节日的群众文化生活,又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它的民族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先进的群众文化,很自然也离不开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我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民间文化十分丰富。继承传统文化,不仅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使我国文化艺术更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群众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离不开民间艺术。
群众文化是发挥文化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综合课堂,民间艺术在这综合课堂中却占有重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无论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培养,还是建设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街道、文明单位等方面,它不仅作为规范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标准,而且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拥有多种形式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这也正是群众文化十分需要借助于民间艺术活动的特殊功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如民间的旱船、龙舞、狮子舞、高跷、年画、对子、剪纸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庆贺丰收之时;在欢度新年之日,既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励,又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人们从幼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壮年时期,直到晚年时期,都必须从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受到陶冶、娱乐身心的教育。群众文化都具有担负这一任务的多种多样的功能。它表现在(1)观赏活动,包括欣赏舞蹈、戏剧、电影、音乐,参观展览,游览名胜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2)通过辅导培训活动,包括举办群众迫切要求的各种艺术、科技知识培训班或专题讲座,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3)通过阅读活动,包括组织指导群众读书看报,撰写书刊评论,交流读书心得,使人心胸开阔,以提高精神境界;(4)通过先进技术的手段,包括网上浏览、利用各种视听资料,可以使人们尽快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并得以艺术享受;(5)通过直接参加各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比赛以及各种文艺创作,使人们群众既得到愉快休息、感情抒发,审美得到升华,又受教育。
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特点是自我参加、自我教育,自娱自乐,无论是观赏、辅导、阅读、实践等活动都必须是群众直接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来,使人们直接获得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与教育。无论参加活动的人们是集团或行业,以至每一个人,他们不仅要欣赏他人的文艺活动,还要直接投入各种活动,这是专业文艺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群众文化最突出的优势。
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在发挥自娱自教中更具有特殊功能。由于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多彩多样,无论是民间故事、民歌、曲艺、音乐、舞蹈,还是民间美术如:民间绘画、剪纸、泥塑等手工艺的各种艺术形式与体裁,它除了具有艺术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即通俗性、地域性、集体性、流传性、可变性、口头性等多种功能特征。民间艺术的多功能是指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美学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实用功能。这种功能是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马克思曾经研究过希腊的神话与史诗,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的科学性与形象性,他说: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显示不朽的艺术魔力”。它还说: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引用了神话、传说、歌谣及其它民间文学材料,来说明家族和国家的各种类型。同样列宁曾引用了俄罗斯谚语“谁在最后哭,才有资格笑”,来讽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普列汉诺夫等社会民主党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论调的破产。毛泽东同志早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课时,就指导学员搜集民歌,在他亲自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要提倡花鼓、演剧、游戏、出墙报等类活动”。在他的著作中曾详细引用“愚公移山”这个古老寓言,鼓舞、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团结振奋起来,推翻三座大山。从上述事例说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民间艺术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自身的优势。
3、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需要发挥民间艺术的作用
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多年,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中,民间艺术形式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味。群众文化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多以民间艺术的通俗、形象、生动以及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等特色表现出来。如民间戏曲、舞蹈、说唱艺术,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传袭下来的艺术形式。由于地域、民俗以及居住、经济、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艺术兴趣的不同,加上群众文化娱乐的方式有异,如民间剪纸、绘画、手工艺、踩高跷、跑旱船、耍龙舞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多范围的特点,发挥其娱乐、欣赏、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农村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也更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 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群众文化的根基是民间艺术;群众文化之母,也是民间艺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去看,都是不可分割的。
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已形成相当密切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密切关系是通过特有的传统节日、民风习俗等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民间艺术早在千百年前已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之中生根发芽。那么,群众文化早就成为各个民俗、风俗、习俗等各类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一年四季的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他们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无处呈现带有浓郁气氛的民间艺术色彩,特别是农村更是这样。拿徐州地区的民间艺术来说,每逢新春佳节,许多民间艺术团队都十分自觉在以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来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他们往往是以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为荣,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以民间艺术展现自我。如:邳州的农民画、新沂的民间剪纸、睢宁的落子舞、铜山的面塑、沛县的泥模等等,这些民间艺术能在艺术上达到辉煌的境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磨练的结果,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并作为民间优秀的文化瑰宝驰名中外,举世瞩目,而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也自然成为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往往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以显示新年的大吉大利、百业兴旺等美好祝愿,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群众文化形式。如我馆根据民间舞蹈进行艺术加工的“落子舞”节目,在全国“蒲公英”少儿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从现实角度来看,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依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政府工作会议和有关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重视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多年来我省开展了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艺术专项活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民族民间艺术之花在群众文化中重绽新蕾,姹然怒放,各类民间艺术在各级文化馆(站)的精心挖掘整理和组织扶持下,以崭新的面貌、方兴未艾的态势,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展现各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蔚然成风,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节日活动,已经离不开民间艺术如各类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等等以民间优秀文化艺术为代表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要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而且是具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由此可见,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但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削弱,而且仍然在群众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发挥它们独特艺术功能。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所长期形成的一种密切关系是其它门类,尤其是外来文化完全不能代替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广泛性、群众性致使它经久不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同时又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由此可见,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在新世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瑰宝,鲁迅先生曾说:“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文豪”。郭沫若也曾说:“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丰富的就是民间艺术,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作品”。这两位中国文化巨人对民间艺术的评价是非常科学的,这也给我们以深刻地启迪,我们只有努力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和伟大民族的光彩夺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