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旅产业研学】学术新锐|社区营造视域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研究

发布日期:2023-09-21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发展。面向“十四五”,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级和效能的提升,是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化作为载体的社区营造,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


  一、社区营造视域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研究背景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分析


  1.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建立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社会治理第一次代替社会管理进入国家政策话语。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我国城乡社区随之掀起了一轮创新社区治理的热潮。在各地方政府主导下,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资源大量涌入,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进入到了强化居民参与和社区认同,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长效机制的创新发展阶段。


  2.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点逐步转向城乡社区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被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总体方针思路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6年底,文化部等五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其核心要义是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3.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诸多短板


  现阶段,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内容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短板。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多头管理和资源“碎片化”向资源整合、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和适用性转变,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服务全过程的创新机制亟待形成。


  (二)社区营造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社区营造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生活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的过程。


  社区营造发端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一项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运动。社区营造在日本被称之为“造町运动”,它首先是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后来变成了复兴逐渐衰落的落后社区。20世纪以后社区营造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台湾地区引入了日本社区营造的概念。1993年12月,台湾地区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指出要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来作为一类文化行政的新思维与政策”。为了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和全面政府领导的规划模式,台湾强调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的实际运作,形成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伙伴关系。自1994年推动实施以来,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先后经历了实验、推广、转型以及创新发展等阶段。


  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新实践,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从创新的角度看,社区营造以优势视角切入寻找改变社区的支点,进而影响社区环境和人,其效果具有可观察性;社区营造原则简单,流程清晰,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初期易学易进入,后期的持续性及对社区需求的把握上需要很多努力,符合创新在复杂性方面先易后难的条件;社区营造的理念和方法自成一体,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兼容性,可以与原有的治理生态并存;社区营造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和对社区的动员能力;营造的范围非常广泛,日本千叶大学的宫崎清教授将其分为5类:“人”“文”“地”“产”和“景”。


  从以上社区营造特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一创新形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系统的思维及视角,注重自下而上的社区居民参与,注重社区共同体建设和社区意识的培养。对于以文化作为切入口开展探索实践来说,具有低风险,低门槛以及影响持续的效果。


  二、社区营造在基层公共文化领域的初步探索——以宝山众文空间建设为例


  (一)项目实施情况


  近年来,宝山对区内的乡村老旧活动房、闲置库房、闲置公共用地、居委活动室等若干公共空间实施了“文化空间梦想改造计划”,对空间进行整体设计与功能提升,称之为“众文空间”。项目自2018年启动至今,已完成9个空间的改造,这些公共空间华丽转身后,成为了宝山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4458_744.jpg


  从表格中列出的目前已完成改造空间的具体情况看,改造点包括了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和产业园区,面积从60至500平方米不等,有室内场所也有室外广场,功能以图书、展览、文化交流活动为主。笔者对每一个空间都进行了实地走访,总体印象是空间有特色、有品位,具有一定的设计感,色彩柔和富有亲和力,场内设施颇具人性化。这些新空间有的面向村民,有的面向市民,有的服务于园区白领。在这里既能看书看报看展览,也能参加讲座、手工等文化活动,同时还是朋友间交流的好去处。


  (二)项目特点


  “文化空间梦想改造计划”是由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宝山区文旅局牵头推动,专业艺术力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相关艺术专家参与设计改造实施,有关空间场所的城镇乡村大力支持下共同完成的。


  从硬件建设来看,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整体性和融合性特征。如月浦镇聚源桥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这里的众文空间,是全村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性功能规划的一部分,空间的建筑外观、内室设计风格等都与全村建筑设施相协调。二是富有创意和互动性。如庙行镇的众文空间,是由一座位于公共绿化带的从未使用过的厕所改造而成。通过专业设计师的设计改造后,变成了小巧而精致的“众文空间”。室内采用米白色系,用原木书柜和阅读桌营造出明亮温馨安静的阅读和活动氛围。由于建筑体量较小,室内空间有限且低矮,设计师又带领当地居民一起在室外用绿色网格钢板模仿拱门庭院,围合出了一个半开放式地活动小场地。这样既延伸了活动范围,也恰如其分地融入周围的公共绿地环境。内外两个空间虚实结合,动静分离,很别致。


  软件建设即内容机制建设上的特点有:


  一是将众文空间建设管理运行纳入宝山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整体框架体系中。区文化馆总馆利用全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为各众文空间配送他们点单需求的文化活动;区图书馆总馆向众文空间调拨各类图书资源,开放共享1.5TB的电子图书资源。二是积极打造特色空间。各空间主体也根据自身文化品牌和人文资源实际,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罗泾镇西塘村众文空间组织开展的“非遗在社区”十字挑花手工技艺交流活动,月浦镇聚缘桥村众文空间的花卉创意知识讲座等。在软件建设上做到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服务标准、信息互通、各具特色。


  综上,从社区营造的视角看,众文空间项目是以文化设施改造为切入开展的营造实践。项目从实地调研开始,选取现有的闲置公共空间,根据空间实际,结合周围环境及特点,请专业力量进行空间设计并实施改造。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空间的再造考虑了社区环境的整体性、协调性,富有创意,同时专业设计师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了部分营造实践。这对社区环境的改变、社区居民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居民社区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问题分析


  宝山众文空间项目是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过程中的一项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全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情况的了解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众文空间的便利性还不够。空间的选址是对现有乡村老旧活动房、闲置公共用地、居委活动室等空间的整合改造,因此不能确保每一个地方都在人员流动大、交通便利的居民区。


  二是公众参与不足。从目前已完成的众文空间建设情况来看,其中大部分仍以高校专业艺术力量的参与为主,带动居民等各方参与的营造实践还比较少。统筹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社区工作者、居民等全过程参与讨论、参与谋划、参与决策和实施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是文化内容的注入仍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为主。众文空间的主要功能包括看书看报、展览展示,以及讲座、非遗手造等,这些资源由区镇两级文化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尚缺乏对文化内容的营造实践。


  四是运行管理和效能发挥的长效机制还待建立。目前的众文空间由所在街镇(企业)及村的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考核评估等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众文空间项目建设还没有放在社区治理的范畴中开展和推进;政府引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还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居民等全过程民主参与的工作机制还未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对生活的环境很熟悉,选址在哪?空间希望是什么样?文化活动需要哪些?想怎么参与?他们都是重要的决策参考者。


  三、社区营造视域下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


  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社区的创新社区治理热潮,不再单纯表现为向下输送服务和管理,而是由专业人员和社会组织带领居民发掘社区资源,规划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中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关系,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从而实现社区治理从目标到主体、方向以及路径的根本变革。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以文化作为切入口开展的实践探索经验,广州、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正大力推进社区营造。宝山以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口,借助专业力量,以公共资金为保障,完善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践,在社区营造上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路径。


  (一)建构在社区治理范畴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工作格局


  当前,社区营造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城乡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将深受影响,与其独善其身,还不如主动融入。各地区政府应将基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社区治理的范畴,进行整体性谋划,一体化推进,与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确立政府引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新工作思路


  社区营造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实践,积极为社区居民赋权增能,为居民参与提供机会和舞台。社区的群众文化强调群众的自我娱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文化作为切入口开展社区营造,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应该确立政府引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新型工作思路。


  (三)建立多方参与、全过程民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工作机制


  社区营造通过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发挥全过程民主,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在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下沉式工作机制和互动平台建设,建立集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志愿团队、社区居民等于一体的,以社区为模块、上下联动、互动融合的新工作机制,来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意愿表达、文化创意创造、文化交流展示等。


  社区是被“营造”出来的,物理文化空间再造只是社区营造的一部分内容。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看,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开展文化服务内容营造,是一个循环建设和持续推进的过程,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


  社区营造作为当下方兴未艾的社区治理实践,将对基层社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期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在社区营造理念和实践的推动下,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公众的广泛参与,积极培育社区共同体,让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吴海红,郭圣莉.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逻辑和话语变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07-115.

  [2]解芳芳.地方性视角下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空间实践与启示[D].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8.5.23.

  [3]许晶.社区营造:从空间变革到共同体建构——基于“复园里1号”的实证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98-104.

  [4]唐雅雯.艺术介入的都市型社区营造:台湾内坜、竹围和广州竹丝岗的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6.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作者名片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4506_366.jpg

  作者:刘杜芳

  上海市宝山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文章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