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4-02-27 浏览次数:次
一、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公共文化空间,指具有文化艺术气质的公共空间,也指可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学术交流、休闲放松等多种文化服务。从传统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到现在的书店、书房、展览展示馆、咖啡休闲馆等,以及其他可以提供文化活动的空间实体,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的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社会关注度,也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激发了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
以北仑区文化馆艺术空间为例,场馆位于城区中心,拥有开放性展览馆、多功能用房、合唱排练厅等,供群众免费预约、参与活动、使用场地等。艺术空间的功能,除了本身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开放性上。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主体,文化馆通过与群众交流、培训、辅导、合作等多方面的互动,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度及公共文化学习意识,达成双方的默契与信任。文化馆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对文化馆的好感度与满意度,从而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化归属感以及社会凝聚力。
二、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是时代化发展的需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在现代化文化馆发展模式下,不断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对涵养群众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现代化文化馆职能包括创作文艺作品、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普及等。文化馆要不断提供多种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如举办非遗特色展,开展诗歌分享、国学讲堂、传统文化手工创作等活动。
以北仑区文化馆为例,馆内“文化加油站”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不仅有油画、书法、剪纸等普及课程,更有漆画、版画、瓷器画等精品大师班课程。传统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设置精品课程的要求,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样化的文化特色设备设施,这就需要开辟更多文化空间载体,创新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二)拓展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需求
青年群体是推动公共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在现代化文化馆发展模式下,文化馆亟需拓展青年群体阵地,也需要通过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来吸收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力量。通过搭建平台、引入数字化手段,不断发展和延伸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吸引更多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关注和加入。文化志愿服务得以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凝聚力也会逐步增强。
以北仑区文化馆为例,馆内持续开展青年文化节活动,以打造青年合唱团、青年舞团、青年乐团的方式不断吸引青年文化志愿者,馆内的艺术空间也为青年文艺团体提供了日常排练和开展活动的场所。此外,北仑区文化馆下辖北仑区海晨业余艺术团成员均为区域内擅长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的业余骨干。多元化文化阵地的打造,拓展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需求,亦是现代化文化馆发展的需求。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需求
文化场所充足,文化才能得以繁荣。传统的文化场馆仅能满足部分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并不能完全覆盖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增加文化空间的数量和覆盖面,才能更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不断建设和兴起的城市书房、农村书屋等遍布城市、街道、社区,供基层群众休闲、娱乐、学习。
以北仑区新碶街道爱心城市书房为例,空间格局简约宽敞,另有咖啡吧常驻。由街道文化站图书干部负责管理,平日除了提供日常的图书借阅之外,还设有可作为小型文化活动场所的朗读亭。北仑区新碶街道爱心城市书房既承担了传统文化馆、图书馆的文化惠民功能,又便利了公共文化空间周边的群众,缩短了文化与基层群众的距离,扩大了文化普及范围,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建构公共文化空间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打造未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亟需打造更多极具艺术气质、舒适整洁、开放且兼具休闲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随着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鉴赏能力也日益提高。因此要不断提高文化审美,加强对本地文化历史底蕴的挖掘,并结合现代化元素,以发展的眼光打造未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空间感、艺术感的角度设计装修,拓展文化空间可发展的衍生功能,以高品质的文化品位、开放舒适的宽阔环境、现代化的优质服务让未来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的示范样板,并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打卡新地标、新标杆。
(二)积极探索,开拓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
无论是新兴的城市书房——咖啡+阅读,还是24小时开放的数字化无人电子借阅室,都是复合型文化空间发展的产物。在探索发展文化空间的形式时,需要多途径探索文化功能,单一性的公共空间可能一时解决群众的需求,却不能长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因此要从功能上探索,不断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如城市手作休闲空间、咖啡+摄影作品展示空间、光影展览与拍照打卡休闲空间、书法茶饮空间、花鸟观赏阅读空间等等。
(三)深入寻找,整改重塑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
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有单项功能的公共文化场所,它以更加包容的方式,更具开放性的功能,兼容并蓄吸收新型餐饮娱乐业态,并以政府购买等途径加入到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行列中。如在文化馆开设自助式茶水吧,或引进多媒体设备;又如在地铁站开设地铁阅读、咖啡文化空间;又或在城市中心开设青年活动生活馆,可用于聚会、团建等活动。建设城市地标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可优先深入梳理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通过新建、改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闲置小空间、休闲景观、废弃厂房等场所,合理整改并发展,不断推动多功能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
(四)重新改造,利用传统建筑文化空间
新型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虽占据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主导地位,但仍可在原有传统建筑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北仑区霞浦街道文化站,将本地老宅院打造成全新且具有传统特点的展览展示馆、培训教室等。又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文化站,利用原有建筑特色,改造出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型城市书房——蛟山阁。
(五)创新升级,丰富原有传统文化空间新内涵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升级,归根到底应是文化的升级,要让真实、多样的美好空间与当地文化和群众的生活方式、审美价值观念融为一体,为空间设施赋予新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公共文化空间只有能够承载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可以成为群众可参与、可进入的文化共享空间。这些空间既作为公共交往与公共活动的平台场所,又可以激发群众高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空间建设的热情。只有让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提升创新全过程,才能够真正增强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结语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公共文化空间设施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格局,越来越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将不断出现。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不仅要体现和满足群众的现代文化需求,更要立足城市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点,积极发挥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群体的力量,丰富文化内涵,探索和建设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多样、精品、跨业态的功能服务不断充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是时代内涵、地域特色、文化诉求的结合,对塑造城市文化、提升精神风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影响。
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编辑:梁玮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