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旅产业研学】学术新锐|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教学、推广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发布日期:2023-08-25   浏览次数:

  01、研究背景


  1.1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兴起与发展


  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已近10年,这场由高校引领的在线教育变革,为所有具有教育性质的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了知识在更广泛人群中的传播。这种具有公共服务特性的事物,与文化馆所提倡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理念相一致,于是各地文化馆也积极投身于慕课建设中。全民艺术普及慕课,逐渐成为文化馆面向群众开展数字化服务、打造优质数字资源的重要方式,为文化馆的线上服务开辟了新天地。


  2016年9月,原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开展201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申报,设立“全民艺术普及”专题资源,提出来慕课建设的相关要求。2017-2018年有12个省(区、市)的19家单位申请了27个慕课建设项目。在2017年的全国文化馆年会上,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公开发布。之后几年,各地文化馆依托国家和地方经费,陆续开展了大量慕课建设,丰富了线上资源与服务。


  1.2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文化馆服务的新兴手段,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虽然如火如荼,但也一直存在着问题与挑战:


  在实践上,适用于高校的慕课建设、教学、推广模式,在全民艺术普及中时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这其中有学习对象、授课教师的差异,有学习目标、教学理念的差异,有经费成本、运营方式的差异。高校的系统化慕课模式,难以完全适应群体覆盖面广、内容灵活多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学习”特色更为鲜明的全民艺术普及培训需求,尤其是高校慕课较高的建设成本、较长的学期式周期,与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现状差异较大。


  在理论上,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行业内对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概念呈现模糊不清的趋势,相应的指导性建设规范亟待更新,而对教学模式、推广模式、评价机制相关的分析研究更加缺乏。


  虽然实践和理论上遇到问题,让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存在一定程度的概念模糊、路径分歧、成效不符合预期等情况,但其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配置、艺术普及、活动管理、宣传推广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疫情期间,大量优秀的慕课资源成为文化馆线上服务的拳头产品,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案例。因此,研究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在建设、教学、推广方面的模式及趋势,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解决文化馆公共服务与慕课教育深度融合的问题,畅通基于慕课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路径,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02、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模式分析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项目,对于文化馆来说,其整体运作大致可分为慕课建设、慕课教学、慕课推广三个不同的阶段。一般来说,慕课建设阶段相对独立,大多数文化馆都是全力完成建设后才进行教学和推广,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比较少。而慕课教学与慕课推广则难分先后,有的是先进行试验性教学后再进行推广,有的是先推广再进行招生学习,还有的是边教学边推广,有着丰富文化活动和培训经验的文化馆,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精彩而有成效的探索。


  作为全国最早参与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的文化馆之一,广州市文化馆在2017年至2020年的4年时间里,从艺术类、非遗类、服务类三个类别出发,在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的记录、宣传、普及、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了20个慕课项目,其中包括8个大型慕课项目和12个中小型慕课(微课)项目。


  接下来就以广州市文化馆的慕课项目实践为主,以其他地区文化馆慕课项目实践为辅,对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建设模式、教学模式、推广模式进行分析。


  2.1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模式


  2.1.1慕课建设阶段概述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阶段,从总体上看可分为慕课策划、慕课设计、慕课制作三个阶段。


  慕课策划,主要指进行选题、定位方面的策划,一般都是立足于文化馆自身的馆藏资源、优质服务资源,发挥文化馆馆员及本地群文优秀师资的专业特长,深入挖掘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策划。


  慕课设计,指的是对慕课教学、慕课内容、慕课拍摄、慕课剪辑、慕课测试、慕课运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各有侧重而又环环相扣,不仅决定慕课建设的成败,也关系着后期慕课教学和推广的成效。


  慕课制作,一般可基于“赏”“学”“练”“评”几个模块来进行,“赏”是带领群众了解、欣赏该项艺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学”是邀请合适的老师作为主讲人,录制教学课程,建立片段化、阶梯式的教学体系;“练”是通过老师亲身示范+练习作业等方式,开展实操性练习;“评”是通过展示、点评等开展互动交流。


  虽然慕课建设阶段大致相同,但在慕课建设实践中却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前期承接了文旅部慕课项目的文化馆,大多参照高校慕课的建设思路,所建慕课项目大多具有较长的总体时间、相对严谨的结构模式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后期自行建设的慕课,则多以小型化、专题化、特色化为主。为了阐述不同路径,暂且按照慕课建设的长度和规模,分为大型慕课、中小型慕课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


  2.1.2大型慕课项目建设模式


广州市文化馆承接的文旅部8个慕课项目,都可称为大型慕课项目。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3857_141.jpg


  在慕课策划上,一般依托于本馆最优质一批品牌服务资源,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定位所考虑的不仅是慕课教学,还有本地优质资源的保存和推广;在教学师资上也往往不是单个教师,而是一个教师团队。如广州市文化馆慕课之“遇见广绣”,其策划不仅考虑到广绣是广州最富盛名的传统技艺之一,还立足于作为广绣传习基地的广州市文化馆多年的广绣传习班经验,所邀请的教师团队涵盖广绣传承人、广绣研究学者、广绣服装设计师等各个领域。其策划出发点,不仅是广绣教学,还有广绣的资源保存与推广传播。


  在慕课设计上,一般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架构、严谨的教学大纲,慕课总体时长一般在300分钟以上。如广州市文化馆承接文旅部的8个慕课项目,最长的为567分钟,最短的也有300分钟。以广州市文化馆慕课之“带你认识广东音乐五架头”为例,其结构包括广东音乐的发展历程、广东音乐的特色特点、广东音乐五架头的发展脉络、广东音乐五架头的乐器组成、广东音乐经典曲目鉴赏等,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在慕课制作上,有较长的制作周期,分工明确的制作小组,相对充裕的建设经费,“赏”“学”“练”“评”模块齐备。广州市文化馆的8个大型慕课项目建设周期基本为一年左右,均成立了策划组、教师组、拍摄组、技术组、宣传组等不同制作组,大多搭建了特定的教学环境,进行了专业的拍摄和剪辑,最终成果包括视频、课件、题库、图库等。


  2.1.3中小型慕课项目建设模式


广州市文化馆自行建设的中小型慕课项目有12个: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3903_718.jpg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3907_969.jpg


  在慕课策划上,中小型慕课主要考虑专题化、特色化和实用性,兼具知识点讲解和微视频推广的功能,教师大多是1人。如“8分钟教你学会迎宾狮”主要讲解非遗项目广东醒狮的“迎宾狮”,而“志愿服务的风险管理及规避”则专注志愿服务的某个实用环节。


  在慕课设计上,不追求大而全,而强调小而准,更有针对性,慕课总体时长大多在100分钟以下。如广州市文化馆的12个中小型慕课项目,最长的为180分钟,最短的仅为14分钟,75%的项目在100分钟以下。以“沥姐趣说中国音乐史”为例,虽然以音乐史为题,但实际内容选择了音乐史上比较有趣味的人物和事件,如“超级音乐发烧友——曾侯乙”“魏晋男子实力偶像天团——竹林七贤”等,是为了吸引普通群众学习而开展的趣味性课程,并非完整系统的教学。


  在慕课制作上,制作周期较短,建设经费相对较少,制作人员一般身兼多职,拍摄环境比较简单,更专注于“赏”“学”模块,“练”模块主要靠群众自觉,“评”模块往往没有。以“手机摄影”为例,由于是疫情时期文化馆志愿者团队紧急制作的课程,其建设费用几乎为零(仅有少量志愿者补助),没有专业拍摄和制作团队,授课和制作均为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3913_352.jpg


微信图片_2025-08-12_173917_763.jpg


  2.2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教学模式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教学,与高校教学有较大差异,其面向的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动力的普通群众,而慕课自身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2.2.1线下为主,慕课为辅

  由于线上教学始终存在课堂“粘合度”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面向普通群众时,单纯的慕课教学缺少师生、学员之间面对面氛围带来的约束力与吸引力,影响教学成效。所以,部分慕课的教学采用了线下为主、慕课为辅的方式。


  2.2.2慕课为主,线下为辅

  由于慕课学习具有覆盖面广的特征,可以有效解决文化馆线下课堂培训受惠人次较少的问题,所以部分慕课项目采用了线上报名,利用慕课进行主要课程传授,但定期举办学员参与的线下解答、线下沙龙、线下讲座等形式,增强课程粘合度,提升线上学习率。以“带你认识广东音乐五架头”为例,其推出的第一年就通过3场不同形式的线下沙龙吸引学员报名、互动等,提高学习粘合度。


  2.2.3慕课为主,“社群”“直播”为辅

  疫情期间,由于文化馆线下闭馆,慕课成为许多文化馆线上培训的主要形式,为解决线上学习粘合度偏低、学习积极性波动较大等问题,部分文化馆采取了慕课+社群、慕课+直播等形式开展教学。如广东东莞市文化馆,为广场舞慕课线上学员定期组织直播课;广东惠州市文化馆,为慕课学员运营了各种微信群,还力图把因慕课而建立的文化社群逐渐孵化成群众文艺团队,都受到学员好评。


  2.3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推广模式

  有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经验的文化馆,在慕课推广方面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让人耳目一新的实践。可以说,慕课对于文化馆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成为开展各类创新型线上线下活动的抓手。


  2.3.1线下推广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从其诞生之时起就与文化馆的线下服务和活动密切相关。不仅大量慕课源自文化馆的线下品牌,而且在慕课推广运营期间,也经常与线下体验课、艺术沙龙、公益培训相互配合,形成艺术普及、非遗传播的合力。如广州市文化馆结合“遇见广绣”慕课,开展了多次“广绣进校园”“广绣培训班”等活动,既推动了线上慕课的传播,也丰富了传统线下活动的形式。当然,一些传统的线下宣传方式,如折页、海报、宣传板等也经常使用。


  2.3.2线上推广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不仅通过文化馆官方平台的移动端、PC端进行推广,有的课程还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地方媒体平台等上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馆慕课较强的地域色彩、通俗易懂又积极向上的内容,也常带来“出圈”效应,例如“带你认识广东音乐五架头”慕课登录了“学习强国”平台,短时间点击率就突破150万。


  2.3.3线上线下相结合立体推广

  围绕慕课资源,许多文化馆探索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例如广州市文化馆围绕“带你认识广东音乐五架头”“遇见广绣”“弹筝与谈筝”“粤语歌曲大家唱”这4个慕课,策划了“遇见七夕云游群艺”活动,与博物馆、旅游企业、电信企业合作,一天时间里在广州的景区、博物馆、商业区、休闲区开展了4场以不同慕课为主题的跨界艺术快闪和体验活动,并进行了多平台的全程在线直播,当天收看人次达72.5万,11家社会媒体相继发布新闻报导;并在当天完成了一个微电影的拍摄,后期微电影发布掀起第二轮传播热潮,宣传曝光总量达到3,799,498次,活动互动数达1,3448次,自媒体活动期间涨粉6k+。


  03、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3.1尽快厘清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概念

  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已经呈现出与高校慕课不同的发展模式,这导致“什么是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某些项目是否还是‘慕课’?”等疑问不断出现,慕课、微课、U课等不同称呼也交叉使用,从长远考虑,应及时厘清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概念。笔者认为,全民艺术普及慕课不必严守高校慕课的理解,可以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以尽量涵盖目前全民艺术普及线上大规模课程为宜。


  3.2加快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标准化建设

  2017年文化馆年会公布的《全民艺术普及慕课建设指南》在文化馆慕课建设初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随着慕课实践的推进,新做法、新思路、新路径不断出现,相关建设指南亟待更新和修订,也可以考虑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建设。


  3.3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评价机制

  目前对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评价指标,如学习人数、点击率等还比较简单,无法全面评价慕课教学成果,尤其是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评价不能仅体现在教学成果上,也应体现在传播效能、资源价值上,应该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3.4鼓励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理论研究

  目前各地文化馆在慕课建设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在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根据知网的检索,以文化馆慕课为主题的论文不足10篇,这与大量的慕课项目实践是不相匹配的,建议加大相关理论研究的引导和支持,逐步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的理论体系。


  (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参考文献


  [1]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影响的思考[J].李国新.图书与情报.2020(02)

  [2]浅谈文化馆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J].琚存华.参花(上).2020,(10)

  [3]从高等教育慕课到全民艺术普及慕课[J];张龙庆.文化月刊.2018(12)


  文章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