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3-08-18 浏览次数:次
一、开展群众摄影是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有益方式
捕光逐影,诗化岁月。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广泛喜爱。人们喜欢用手中的数码相机、口袋相机或智能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并通过摄影艺术的视角来观察美,发现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感受时代的变迁。群众摄影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普及基础,并体现着三个特征:社会有需求、群众有热情、大众有能力。因此,在群众文化艺术大家庭中,摄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喜爱,也有益于全民艺术普及事业的开展。
1.社会有需求。摄影是记录瞬间的艺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摄影作为纪实艺术,记录着发展历史,见证着时代巨变。摄影在文旅融合中助力着乡村振兴。作为视觉艺术,摄影是群文大家园中的重要一员。而从旅游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从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还是从旅游摄影的行为习惯来说,摄影也是一种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因此,群众摄影天然具备文旅融合的最佳基因。南京的石塘村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却因为美丽的摄影作品而惊艳世人,被称为小九寨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美轮美奂的照片,可以唤起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向往。多姿多彩的摄影视角,更能展示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留住美丽乡愁,让人们聚焦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人们更需要用摄影这种纪实艺术,从横向的社会广度到纵向的历史变迁中,讴歌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历程。
2.群众有热情。相对于美术、雕塑、版画等姊妹视觉艺术,摄影作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相对写实,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生活中,人们也非常喜欢用摄影来记录和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交平台里晒出的美丽照片也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点赞,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合作,联合各省共同实施2021年“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前期征稿参赛主要还是以短视频拍摄的形式。相信这样的一些新型群文活动和赛事,定会为群众文艺注入新鲜活力,并将群文摄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大众有能力。摄影是广大人民群众有能力参与的艺术形式。过去,摄影的技术难度较高,设备器材较昂贵,除了摄影记者,专业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广大人民群众不容易参与到这项艺术活动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日益富裕,摄影器材越来越平民化。同时摄影器材的设计和使用也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这使得摄影艺术的门槛也越来越低,甚至简单到可以用手指在触摸屏上点击一下,就能完成作品的创作过程。摄影早已成为人民群众可以玩得起、玩得好的艺术形式。笔者通过对三百余份群众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除了广场健身活动,摄影是群众最爱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
图注:根据2021年四月面向江宁区文化馆服务的文艺团队、社会组织、到馆群众、各街道社区市民发放并收回的302份有效填写电子问卷反馈数据,形成该图。其中79.41%为女性,20.59%为男性;江宁区内人士占93.14%,区外人士占6.86%;60岁以上占33.33%,45-60岁人士占58.82%,30-45岁占4.9%,30岁以下占2.94%;工商业者占5.88%,自由职业者占18.63%,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占13.73%,农林牧副渔从业者占0.98%,待业者占5.88%,教师占10.78%,学生占0.98%,其他行业占43.14%。
二、群众摄影普及的高质量发展新期待
全民艺术普及是文化馆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艺术修习浸润心灵,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引导群众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倡导一种更加和谐美妙、臻于至善的诗化生活方式,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群众摄影符合时代和社会之需要,满足人们对艺术生活之热爱,同时绝大多数群众也有能力参与其中,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较其他艺术门类,更有益于在全民中进行艺术普及。但广泛的普及,不等于高质量的普及。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学习和参与有着更为迫切的社会需求,对文化馆群文摄影工作也有着更高质量的期待。
第一,摄影技术越来越简易化和智能化,既给群众玩摄影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许多困扰。江宁区文化馆在大众摄影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很多学员对于数码相机的各种新功能缺乏了解。有的数码相机,光说明书就有一两百页,摄影爱好者,尤其是老年摄友不愿意将说明书一页一页认真阅读。有些影友即使看过说明,也不能弄明白它在说什么。而在微信、抖音、快手、美篇等社交平台展示摄影作品,也需要一些图片编辑、美化、发布等技巧。市场上口袋云台相机、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甚至航拍机等新兴摄影装备出现,迅速改写着人们传统的摄影思维。对于这些新摄影器材的使用,广大群众需要文化馆老师的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第二,摄影门槛虽然不高,但创作有趣的摄影作品需要文化馆做更多艺术普及工作。相机的普及,尤其是手机拍照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几乎人人都能“随手拍”。但摄影不等于拍照,摄影需要更多构图、用光、取景、影调等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利用相机的普及和大众对摄影的热爱,推广群众摄影艺术,提升全民审美能力,倡导美的生活方式恰恰是文化馆开展群众摄影普及的重要意义之一。文化馆有责任帮助大众掌握艺术的拍照方式,从群众摄影艺术普及的高质量发展开始,乐享艺术生活,一个也不能少。
第三,群众对文化馆摄影艺术交流活动充满了期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群文魅力在于交流。在对三百多名群众的调查中,77.23%的受访群众对于文化馆开展摄影采风、展览交流、培训指导等活动认为极有必要。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该为群众搭建摄影艺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常态化组织摄影采风、影展比赛、讲座评片等活动,引导群众摄影向更优秀、更科学、更艺术、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让群众在摄影中享受生活,在扎实周到的服务中感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图注:根据2021年四月面向江宁区文化馆服务的文艺团队、社会组织、到馆群众、各街道社区市民发放并收回的302份有效填写电子问卷反馈数据,形成该图。其中79.41%为女性,20.59%为男性;江宁区内人士占93.14%,区外人士占6.86%;60岁以上占33.33%,45-60岁人士占58.82%,30-45岁占4.9%,30岁以下占2.94%;工商业者占5.88%,自由职业者占18.63%,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占13.73%,农林牧副渔从业者占0.98%,待业者占5.88%,教师占10.78%,学生占0.98%,其他行业占43.14%。
三、新时代群众摄影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之构想
既然开展摄影艺术普及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社会需要、时代召唤,那么公共文化部门就有责任向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摄影艺术普及服务。目前群众摄影艺术普及情况非常良好,基础相当扎实。在省、市、区、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中,都有围绕摄影开展的培训和展览等服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全民摄影艺术普及做到更好水平,更高质量,打造全民摄影艺术普及2.0版,这是许多文化馆正在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群众摄影艺术普及新模式应该是全方位、多层级、多维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馆阵地服务为堡垒,以总分馆和流动服务为补充,以文化云服务为发展方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摄影艺术服务的新期待。群众摄影普及的新模式并非分散的、静态的、各自为政的几个服务单元。它符合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群众参与摄影活动,发展个人艺术兴趣,进阶摄影技能和提升群文摄影服务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这既能让文化工作者能够由点到面的开展摄影艺术普及,也能让群众依次经历由依赖文化馆线下辅导,到线下线上相互促进,群众自我发展、不断进步的迭代升级。
刚刚接触摄影的群众希望文化馆更多的给予指引,更依赖文化馆的线下辅导。经年累月后,摄影爱好者逐渐在摄影审美、经验、知识储备、技能等各方面变得独立,直到有一天不仅能够关照好自己的摄影爱好,能够自我学习和创新,甚至还能够帮助文化馆协助开展群文摄影活动,从而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侧转化为供给侧,达到全民摄影普及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一)以文化馆阵地摄影艺术普及服务为堡垒,提倡“+互联网”模式。
文化馆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侧重的是均等性、基础性、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均等性体现的是接受服务的机会均等。就摄影而言,应确保只要来到文化馆,群众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基础的、大致相等的摄影展览、摄影辅导等服务。由于人们习惯线下活动的传统模式和人际交往的真实交互感。文化馆线下的阵地服务依然会长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不习惯线上活动的摄影爱好者更好的参与摄影活动,享受面对面、手把手的摄影艺术辅导;也有利于文化馆依托阵地优势,开展更具特色和富有黏性的群众摄影项目。江宁区文化馆从2015年以来开展了“欢聚艺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项目,6年来坚持开展群众摄影辅导,已累计开设了12个班次,举办了6场学员作品展,服务了上万人次,在群众中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群文阵地活动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文化馆的服务黏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到文化馆接受摄影艺术普及,感受艺术的生活方式,扩大文化馆公益摄影服务的影响圈。
图注:根据2021年四月面向江宁区文化馆服务的文艺团队、社会组织、到馆群众、各街道社区市民发放并收回的302份有效填写电子问卷反馈数据,形成该图。其中79.41%为女性,20.59%为男性;江宁区内人士占93.14%,区外人士占6.86%;60岁以上占33.33%,45-60岁人士占58.82%,30-45岁占4.9%,30岁以下占2.94%;工商业者占5.88%,自由职业者占18.63%,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占13.73%,农林牧副渔从业者占0.98%,待业者占5.88%,教师占10.78%,学生占0.98%,其他行业占43.14%。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有优质的摄影展览和学习资源,文化馆开展的线下摄影活动应尽可能的通过数字手段,将展览和讲座上传到公共文化服务云。这种“+互联网”的模式在现在的文化馆服务中,应当作为一种标配。它不仅能够让到馆参加活动的群众可以在信息回看中温故知新,还能让因为时间和空间不允许,而没有办法参加摄影展览和辅导的群众也能享受到文化服务。
(二)以总分馆和流动服务为补充,注重服务的特色化。
开展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各地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重视,使得各地文化馆场馆建设越来越好。但这依然无法满足全民摄影艺术普及的需要。以江宁区为例,江宁文化馆面积5160平方米,业务人员21人,专门从事摄影专业的馆员2人。而江宁区的面积有1561平方公里,辖十个街道,128个社区居委会,73个社区村委会,常住人口为134万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广泛的人群,让绝大多数市民享有均等的,优质的群众摄影培训和服务呢?
江宁的回答是总分馆制建设。从2018年开始,江宁区文化馆在南京市率先探索实践了总分馆制建设。总分馆建设抓住文化人才这个关键要素,通过招聘文化指导员,作为连接总馆和分馆之间纽带,以总馆带动分馆,整合社会资源,以点及面,扩大了群文服务的辐射范围,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惠。通过总分馆制,文化馆将优秀的摄影展览和辅导资源,通过巡展和流动服务、驻点服务等方式,送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的身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实惠和幸福感。同时,各个分馆也在总馆指导员的辅导下,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展览活动,做到一街一特色。江宁总分馆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省市群文界的关注,获得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首家“2018年度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先进单位”。
(三)以云端摄影艺术普及服务为方向,侧重“互联网+”模式。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高科技加持的今天,群众摄影艺术高质量发展获得了新契机。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云建设,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云、数字服务、线上服务也方兴未艾。GlobalWebIndex在2020年面向年龄在16至64岁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做了调查,发现94.0%的人拥有智能手机,平均人们每天会花3小时10分钟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智能手机和PC等智能终端的高使用率,为文化馆通过文化云向广大群众提供均等的、普遍的、便利的、高效的云端摄影普及服务奠定了现实基础。
文化云平台摄影服务应当侧重“互联网+”,并遵循云服务的规律和特点,设计具有线上特色的群众摄影普及项目。通过云服务,文化馆把自有的摄影知识、技能、艺术经验通过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新媒体、新技术、云直播等有利条件,分享到线上云平台,让群文摄影服务影响圈做到极大化,让辖区内绝大多数的人,甚至是全国的群众都能够通过观看线上教学视频、云端展览、分享会,学习摄影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
1.云端群众摄影服务要体现智慧化。这里的“智慧”指的是云端摄影服务能更聪明地了解群众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向群众提供有效帮助。智慧首先表现在一站式服务。云端群文摄影服务不仅能够提供线上影展、学习、交流等基本功能,还要能够有效回应群众在摄影学习和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诉求,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一站式服务还应该体现在群众通过文化云获取信息的一站式。文化馆要定期在文化云上公示近期群文摄影活动计划和文化工作动态,让群众可以通过一个云端,极简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并根据需求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文化活动时间,有效参与到群文摄影活动中。
文化云的智慧化还体现在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文化云可以根据用户个人的使用习惯、浏览主题、关注量等小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并根据用户的作息、兴趣、关注圈、摄影水平,进行智慧化分析,及时有效地向用户定向推送摄影教学、展览、赛事等信息。这样既能帮用户过滤无效信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让文化馆的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更具人性化和人文关怀。
2.云端群众摄影服务要体现智汇化。“智汇”指的是云端群众摄影服务能有效整合汇集各种资源,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摄影知识,协助群众建立摄影艺术知识的“第二大脑”。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文化的发展,各种知识充分涌流。然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在网络世界是散落的存在,没有体系性,无法形成有效知识力。未来,文化云可以提供友好的平台,帮助群众建立自己的线上摄影艺术知识库,打造摄影艺术的第二大脑。只要注册文化云个人账户,群众就能自己搭建和完善个人摄影知识库。群众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和其他用户共享自己的摄影知识库。当然文化馆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用户的共享行为,倡导共享共建的群文精神。这种知识库的建设,可以适当的引入区块链技术,每一用户的知识库都是一个独立的区块,而区块和区块之间又可以互联互通,相互共享,形成神经元状知识矩阵。这不仅有利于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更有利于人民群众个人的持续成长和艺术成熟。
为了汇集云端摄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部门不仅可以把各层级、各地区的文化馆自有资源通过文化云进行分享,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地文化融合,与文化类社会组织合作,将各类优质资源在文化云平台分享。云平台可以采用补贴或第三方运营的方式,允许社会组织收取少量费用,激励社会力量共建云端艺术知识库。通过这样的方式,拆除不同文化资源主体的围墙,打通交流壁垒,建立“人人相互学习,人人支持成长”的群文摄影大知识库系统,为摄影艺术发展和创作赋能,激发全民艺术学习和创作的活力。
3.云端群众摄影服务要体现智惠化。“智惠”强调云端群众摄影服务要体现服务人民的导向和公益的精神,打造人民群众随身的摄影艺术顾问。线下一对多人的教学和交流,固然不能做到广覆盖,即使是线上的直播课,也不能做24小时全天候的交流。云端智惠服务可以为摄影普及提供更好方案。比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通过线上的课程视频回看,有选择地学习摄影,扫除绝大部分的摄影问题。对于个性化的摄影问题,群众还可以通文化云平台延伸的贴吧、论坛、交流群等社交平台,享受更加丰富、灵活、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的摄影顾问服务。以线上公共课为主,以社交平台为辅的顾问服务方式,既能照顾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求知需求,又能够增加服务黏性,吸引和稳固服务人群,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群众。
云端智惠服务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不同组织的壁垒,整合各界资源,共同服务群文摄影普及,真正惠及群众。比如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可以和新疆特克斯文化馆在同一时间联合举办线上智惠摄影展。评选照片可以通过两地专家在线视频会议完成。展览不需要传统的冲洗放大作品,只要有电子照片,就能够同时在两地的文化云推出。智惠线上展不仅可以展示摄影作品,还可以通过音乐、文字、短视频等形式,介绍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参观者获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学习更多的摄影知识,更好的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增加审美能力,开启美好幸福的艺术生活。
综上所述,摄影是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一种群众文艺样式,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云的建设,为群众摄影服务的提档升级提供了契机。以文化馆阵地服务为基础,以总分馆和流动服务为补充,以文化云服务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时代群众摄影艺术普及服务模式,是一个多层级、多维度、既相辅相成,又不断提高质量的摄影艺术普及新模式。这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群众摄影需求。新模式还致力于让群众在摄影学习中,从接受辅导的“送文化”、潜移默化为自我学习的“种文化”,并进而引导为“人人相互学习,人人支持成长”的共建文化。当然,对于提升全民摄影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亟待更多实践、更深思考和更广探新。笔者希望能以此文抛砖引玉,与更多贤达在如何高质量发展群众摄影,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等问题上相互学习,并为其他门类的群文艺术普及提供有益启发。希望通过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让广大群众更加热爱摄影艺术,让群文摄影在新时代焕发风采,用小镜头展现大时代,用小镜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视野,精彩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淼经渊.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构建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探索与交流.2019年第2期(总第177期)
[2]发现报告网.【eMarketer】2020年全球媒体情报报告:关于42个国家/地区消费者媒体使用的参考指南
[3]金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创新途径探析【J】.视界观.2020年8期
[4]王震霞.“文化云”与数字文化馆建设【J】.新媒体研究.2016年20期
[5]金福根.浅析数字摄影时代网络平台在群众摄影活动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群文论坛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文章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作者:张俊、邵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