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近年来,从各地文化馆的实践来看,新空间成为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的实践性强,群众的使用性好,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固有框架。
一、新空间的建设是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当前,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建设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存在设施“空白”;陈设呆板、服务传统、效能不高等现象依旧存在;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比较缺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当此之时,空间的提档升级成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和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城市,可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在小区周边、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在乡村,全国57万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保障着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除此之外建设新空间,可成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品质、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新空间有助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植于基层沃土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能够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而新空间汇聚起来的丰富多元的社会力量,特别是数量可观的文化志愿者,作为政府手段的有力补充,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应延伸到哪里。新空间里的志愿服务,应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切实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赞誉。新空间应主动融入文明实践网格体系,以网格为基点织密共建共治共享网络,通过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搭建志愿者与群众的“连心桥”,精准把握民情动态,提供定制化服务,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防线。
三、新空间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一)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
营造新空间是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且有形的抓手。近年来,一些地方盘活农家书屋、废弃民居等资源,注入经过活化和创新的乡土文化、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建设起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其外观融入当地乡村的特色,服务内容也不是“千馆一面”,而是特色鲜明。村民喜欢,游客也愿意去,人气很旺。
归根结底,独具特色的新空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矗立起了“文化微地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文明乡风上,无疑也是一个基层阵地;在经济上,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少地方以此空间为基础,建设文化旅游综合性服务中心,或者将其作为美丽乡村的一个打卡点;还有一些地区将此空间文化充实到“乡村网红”直播带货的内容,有设备、有空间、有特色,也广受好评。
下一步,乡村新空间建设的方向,应该更多聚焦于以特色民族民间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多地遗存的革命文化。通过更多地调动当地设计师、美术师、摄影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更多地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致力打造更具当地特色、更能延续文脉的特色空间。让村民有更多的沉浸感、参与感、自豪感,让游客也能在此发现美丽乡村特质、带回美好乡村记忆。
(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我们应该深刻把握文化数字化战略内涵,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向大众提供更现代、更高效、更具“科技含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公共文化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线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比如,浙江嘉兴平湖市数字文化馆,分为视听阅读休闲区、数字拍照体验区、少儿数字文化互动区、声乐教学体验区、数字书法教学体验区、全息投影舞蹈体验区和数字摄影体验区等七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很有科技感和现代感。人们想学习摄影,只需要跟随提示操作,便能慢慢学会灯光使用、快门调节的方法;想练习舞蹈,只需要跟着数字设备模仿,哪怕是细微的错误也能得到及时指正。
线上、“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张家港市文化馆推出“一城繁花”小程序,为市民提供全开放、高品质的线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将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式培训课程搬上互联网,其内容精粹、单元短小、表现形式丰富,符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还有效解决了文化馆(站)文艺辅导人员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全面兼顾各种深度艺术门类培训的问题。
“云端”服务能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比如,威海公共文旅云的数读威海系统,将文化馆各类公益培训参与人次、平台用户分析、订单分析等信息做成可视化图表,从“动态监测”“信息查询”“数据分析”三个层面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提供重要参考,提高了数字化管理水平。借助平台数据,当地更容易发现工作的亮点与不足。通过平台活动报名人次、视频观看浏览量等数据分析,文化馆与当地群众形成了正向反馈、相互促进的良好沟通机制。
下一步,要加强数字文化内容资源、管理服务的大数据资源建设。持续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丰富总量、创新样态、提升质量,打造分级分布、品质优良的数字文化资源库群。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资源为文化需求预测、内容供给、能效反馈提供有力支持。不断拓展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分析,为公共文化服务受众群体做好“画像”,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加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培育打造数字文化服务品牌。
(三)中小学“双减”、年轻人追求“小确幸”等现实情况
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强调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教育。比如,广东省以分众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积极培育青少年、老年等高黏性文化社群,结合“双减”和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开展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美育功能。
如今,更多年轻人正在职场之外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小确幸”。一杯咖啡、一支舞蹈、一首歌、一场活动,对年轻人来讲,新空间的服务不是呆板的、高高在上的,而往往可以供其所需,甚至超出预期,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比如,多地回应上班族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服务;成都图书馆节假日夜间11点闭馆,周边地铁相应延时至夜间11点半,“街头艺术表演”成为崛起的城市音乐艺术品牌;广东省开展延时开放和夜间主题服务,打造“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等品牌,全省年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1.6万场。
接下来,在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应充分调研空间服务半径内居民的组成特点、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空间由政府挂牌后,成为了基层的意识形态阵地。“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和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必须维护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履职尽责,把好准入关,搞好建设前的培训,在运营中重视监督、考核工作,明确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同时,必须强调服务的专业性。最近一段时间,舞蹈培训中“下腰瘫”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要以此为戒,文化馆在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或活动时,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的准入问题,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坚持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
综合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作者 | 郑海鸥
编辑 | 梁玮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