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密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供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为优质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主要生产工具及设施为木质模具(祖传)、铝锅、水缸、火炉子、木头案子。
简单生产过程为:先将模具用清水泡湿,用束子将模具扣好放在案子上,将白糖加水、化浆,熬至170—180摄氏度,迅速倒入模具中,冷却后拆模、冷却、上色即为成品。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糖人贡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响,略带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种有:《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香炉子》、《酒具》、《蜡烛》等。主要销售品种有:32件套糖人贡,24件套糖人贡,6大件糖人贡。
糖人贡的代表人物是郭氏族第五代传人郭新元,生于1965年,江苏省丰县凤城镇向阳北人。其模具齐全(多为祖传模具),制作工艺精湛。丰县糖人贡模具制作的代表人物是丰县常店镇马楼村颜世灵。他16岁开始学艺,为祖传第四代传人。工艺流程包括选材、加工、绘制图案、刻制正、反两面模板的图案等程序。
丰县糖人贡与当地民间民俗密切相关,有很强的地域性。糖人贡市场狭小,仅限于本县及周边农村地区使用。每年销售旺季在春节前后、清明节、阴历十月一日,作为烧纸、上坟供品用于祭祀祖先。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丧葬习俗不断简化,糖人贡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加上用途单一,用量减少,使得糖人贡经营状况堪忧,销量甚微,也导致糖人贡面临濒危。
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著名艺人有王桂英、衡瑞侠等,都是几岁就跟母亲学习剪纸。技艺世代相传。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姚佃霞、张开华;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李英、黄继婷;沛县的张玉兰、朱宪英、许碧霞;云龙区的孟宪云、泉山区的刘毅、吴国本等。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1995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0年,作品《洗被单》入选中国民间民族剪纸大奖赛;1994年,作品《农村生活剪纸》(五幅)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2002年,十五张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新华日报》、《中华读书报》刊登宣传。
徐州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有时又出其不意的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徐州剪纸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邳州、新沂的合沟镇、沛县的敬安镇。1993年,邳州市、沛县敬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1年新沂市合沟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造型夸张优美,形象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用色尤如传统的木版年画,描绘造型如戏剧花脸脸谱。他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邳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发掘纸塑狮子头,并提倡研发新产品,组织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览,扩大对外宣传。1990年,邳州纸塑狮子头首次参加“江苏省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参加“上海·中国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参加“北京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获二等奖;同年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获金奖;1993年被文化部选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1992年邳州纸塑艺人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表演者共有10人,装扮成历史人物。头骑跨马或麒麟,称老鞑子(金兀术),后随4妃,系男扮女装,均跨马。每一骑后跟随一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势"进场,跑出各种"阵势",表现兴围狩猎的场景。有的艺人还说五马穿索,是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
老鞑子头戴大额子,插翎子,戴白胡须,右手执云肘,双手托马或麒麟头。上身穿黄马褂,披云肩;4妃头戴小额子,插翎子。上身穿绣花豹衣,左手握马鬃环,右手执马鞭;马童戴罗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绦,腰勒大带,背插双刀,双手执马旗。马色与服装颜色一致,依次为黄、红、绿、白、黑五种。马壳分头、身两段,系篾扎、纸糊而成,系于舞者腰间。马壳周围有马围布,遮住舞者双腿,双腿佯作四蹄,实为以步代马,翩翩起舞。
伴奏乐器是锣鼓和唢呐,以烘托气氛,加强节奏。鼓点有“乡会锣鼓”、“起奏点”、“刹鼓点”等;唢呐牌有“桃红”、“开门”、“背宫绞笛”等。
之所以叫“跑竹马”,是因为整个过程主要突出一个“跑”字,跑起来又步步不离“阵法”(即调度路线)。跑竹马演出阵势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取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寻羊镇”、“十字梅花阵”、“八卦连环阵”、“蛤蟆出水阵”等。
1955年春节,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徐州专区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1月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在淮阴举办的江苏民间舞蹈调演,获一等奖。江苏省电视台、徐州市电视台曾多次对邳州竹马舞给予录像宣传,并与其它艺术项目一起交流到法国圣太田市(与徐州市结为友好城市)放映;之后,跑竹马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跑竹马渐趋冷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亟需进行抢救性的扶植与保护。
徐州香包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徐州香荷包的形状非常多,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荷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更适应当代人民的需求。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比较著名的有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荷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出现“断流”。现今,在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中最有特色、最具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是曹氏香包。而曹氏香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
井秋红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她在继承传统香荷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作品造型美观、精致,内装有由十八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气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
近年来,井秋红精品迭出,《龙凤呈祥》、《吉庆有余》、《连年有余》、《布袋和尚》等自创作品在省、市民间工艺品大赛中屡获大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众多原因,徐州香荷包已濒临灭绝,因此对徐州香荷包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
梆子戏的表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有自己艺术规律和整套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的表演程式。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徐州梆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为主,音乐曲牌丰富,约三百余种。声腔主要由陕西、山西梆子衍化而来,在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韵和演唱风格上,都体现了徐州方言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有中原音韵的厚重,又有吴越音韵的轻柔之独特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徐州梆子戏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审美性、思想内涵、审美理念及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
江苏省梆子剧团于1950年成立以来,相继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华山情仇》于1996年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唱腔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1999年,在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唱腔设计奖;2003年,荣获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1992年,徐州梆子戏《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梆子戏《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
徐州梆子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曾有几次辉煌和兴旺时期。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江苏梆子戏已处于经费紧张、人员流失、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扶持。
江苏柳琴戏
柳琴戏是目前徐州地区本土剧种之一。
柳琴戏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雄中薀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柳琴戏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闻之牵魂绕梦,因此观众至今仍昵称柳琴戏为“拉魂腔”。现在徐州附近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
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自徐州周边的民间音调、农民号子及语音衍化,后又不断吸纳徐州地区的民间曲艺及民间歌舞的音乐元素,通过长期融汇、整合,形成现在清丽、秀美、泼辣的艺术风格。徐州是南北艺术交汇的必经之地,受此影响,在柳琴音乐中至今仍存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两种成份,所以江苏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
柳琴戏的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因为柳琴戏酝酿、形成于我国清代农耕时期,艺人的先祖又均来自于农民、灾民,他们是剧目创作的主体,所以柳琴戏的剧目也必然以农民的审美情趣为依据,形成了质朴、幽默、爱憎分明、充满憧憬风格特点。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支持培养教育,经过几代柳琴戏演职人员的努力实践,柳琴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具艺术魅力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2005年,剧团演员王晓红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戏剧梅花奖;2003年,《马孤驴换妻》在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金奖;2005年,《枣花》参加中国·徐州首届柳琴戏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柳琴戏以农民文化为主体的艺术形式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严重的错位,加之各种文化形式的猛烈冲击,柳琴戏的昔日盛况已不复存在,且每况愈下,许多专业剧团正逐日削减,整个剧种也处于艰难维持的危机状态之中。因此,亟需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扶持、保护。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是起源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徐州地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据最早文字记载和已故老艺人杨士喜(1905年-1987年)生前回忆,徐州琴书以前被称为“唱唱儿”、“唱丝弦的”,后来又叫“唱扬琴的”,她师爷(名子不详)给她说,早先农闲之时,玩友们于节假日、农闲之时,相聚一起,你一句,他一段唱些各地的民歌、小调而自娱自乐。后来逐渐被一些人当作谋生手段,长年四处演唱。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丰富、加工、提高而成为这种演唱形式。1956年后被正式定名为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演唱语言是徐州的方言土语,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一代代的琴书演员勤奋努力,不断丰富提炼,使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由唱“地滩儿”不登大雅之堂的“土玩意儿”,发展到登上大舞台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曲艺艺术。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徐州琴书的当代传人魏云彩先生带领其学生们活跃在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参加了全国及省、市级各种文艺晚会、汇演、大奖赛,并晋京向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汇报演出,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多项大奖,扩大了其影响面,提高了知名度。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被称为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徐州琴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曾几度辉煌。由于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受人、财、物力的限制和影响,曲艺团体被撤消,演出场馆全无。徐州琴书和人民群众直接见面渐少,演员和观众感情淡薄,老艺人不能演、中年艺人改行、年轻人极少学唱等原因造成演员队伍减少、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抢救、保护这一曲种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