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次
丰县特产蜜制蜂糕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清代曾为贡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丰县蜜制蜂糕为民间作坊生产,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为丰县食品厂的主要产品,九十年代中期又转为民间生产。丰县食品厂生产的蜜制蜂糕于1983年荣获江苏省名特产品称号,1985年荣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在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
丰县蜜制蜂糕做工精细,营养丰富,外形美观。制作过程为:采用高筋面粉洗成面筋,将面筋擀成片状,切成长条放入香油(麻油)中炸成蜂糕叶;将白沙糖、米糖稀、蜂蜜、峰王浆化浆;将蜂糕叶、核桃仁、南桂、桔饼等置入铁锅内纹火加温,边抄边泼浆;出锅造型,上覆盖绵白糖、撒放少许蜜饯,切成长方形即为成品。其上部表面为白色,底部呈金黄色,组织结构成蜂窝状,质地酥松,香脆可口,甜而不腻,别具风味。
丰县蜜制蜂糕是食品之中的上乘佳品,具有健身强体之功效,可止咳润肺,益肠通便,对治疗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消化功能紊乱等老年性疾病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丰县蜜制蜂糕既可干食,又可加水冲成流食饮用。
丰县蜜制蜂糕由于材料价格趋高,做工精细繁杂,持有蜜制蜂糕制作技艺者已不足10人,且多在65岁以上,技艺传承处于后继乏人的景况,难以再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辉煌。
贾汪石雕具有100多年的历史。贾汪石雕的发展是从普通石匠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能工巧匠们创造的。他们从玉雕工艺中获得启迪,从实践中摸索出经验,从粗糙、坚硬的顽石中雕出精美绝伦的石雕工艺。
贾汪石雕形成规模是在清末民初,20世纪二、三十年达到高峰。贾汪境内多山,石雕的原料就地取材,特别是贾汪的汴塘境内山多,石质好,为石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优质原材料。因此,汴塘镇也成为贾汪石雕工艺的基地。
贾汪石雕工艺流程并不复杂主要是选料,加工、成材、贴字样、雕刻、打磨等。艺人们的工具主要是锯、凿、釺、刻刀等。
贾汪石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花鸟等。以吉祥、富贵,祈福纳喜为主要内容;生活工艺用品类,主要有桌、椅、条、凳等,另外还有小型的挂件,佩饰等。石雕工艺主要有立体雕、平面雕和镂空雕等,贾汪石雕100多年来,在艺人们的不断追求和创造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刻艺术精益求精。贾汪的石雕艺术作品在近30多年来,曾多次在省、市、全国获得奖项为贾汪争得了荣誉。其石雕艺术精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誉。
睢宁豆腐,原名“邳南豆腐”,是一种地道的庄稼菜。传统豆腐的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苏北睢宁县一带。
据《睢宁县志》及《古邳镇志》记载:公元182年(东汉光和五年),三国吴主孙权在下邳出生,膳房大师为改善孙权母亲吴氏的膳食结构,一日从下邳南姚家圩村一农家寻索一包豆腐,经过煮调加工成几种汤菜,其母享用后,感觉绵软可口、美味极佳、食欲大增、乳液充盈。随之传膳师,要求每日必备“邳南豆腐”。后从邳城传出“孙权母亲爱吃豆腐”的故事,也是有“邳南豆腐”之始称。清朝中期,邳南豆腐逐渐以古邳姚集为代表的老豆腐,以高作睢城为代表的嫩豆腐,现在世人所说的“睢宁豆腐”是指流传于高作睢城一带的嫩豆腐,尤以双庄、八里、汤刘三村为代表。
睢宁豆腐的传统制作技艺古老,极具地方特色。从原料黄豆加工至成品豆腐,主要有十道工序。即:选豆→浸泡→磨浆→刹沫→挤浆→锅煮→卤点→出缸→压块。这种传统豆腐,不但软硬适中,香嫩可口,而且营养成份极为丰富,经食品部门检测,每百克睢宁豆腐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产生热量均大大高于其它各地或现代方法制作的豆腐,具有特特殊的地方风味,倍受各地客商青睐。
睢宁豆腐的食用方法很多,烧、炒、炸、煎、做汤均可,但最为传统的食用方法还是“白水豆腐”,即将豆腐初成品用清水煮后捞出,调以加盐适中捣碎的鲜辣椒酱。后随地方名厨不断创新发展,又以豆腐为原料烹饪出丰富多彩、极具传统风味的菜肴达三十多种。
睢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显现了睢宁人民谷物加工的杰出才能,是一种节耗能、无污染、最纯正的绿色食品。但由于传统加工技艺费时、费工、产量低,加之受现代工业的冲击,发展前景不甚乐观,亟待加以保护。
明帝捆香蹄原名“捆猪蹄”,始于明朝,是当时宫廷内的一道名菜,同时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是新沂的地方特产。
捆香蹄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以猪蹄、猪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工艺、传统密方精制而成。制作工序共有12道:精选猪蹄、拔毛洗净、剔骨取皮、温水过皮制净、选精肉剔骨去皮、精肉刀工处理、精肉腌制、方布包扎成半成品、下锅卤煮、冷却去布、修正擦油、成品包装进库。捆香蹄保留原猪蹄形状,内裹精肉及皮丝,用盐、糖、味精、香料等放入汤中煮熟。具有切片完整,皮香肉嫩,咸淡适中、风味独特等特点。捆香蹄富含人体所需的胶原蛋白质,常期食用可以改善人体眼睛功能,使眼角膜保持透明;增强肌肉功能,促使肌肉细胞连接并具弹性与光泽;保护及强化内脏,并可增进骨骼坚硬,使其具弹性,不致疏松脆弱等功效。
捆香蹄制作为传统手工制作,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来完成,费时费力,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技艺。捆香蹄制作中的配方只掌握在代传承人王长军的手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传承人已年到花甲,如果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将面临着失传
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流传于铜山县茅村镇梁山行政村,主要集中于村内的内华自然村,兴起于汉代、发展在唐代、兴盛在明代,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纯、工艺独特等特点,千百年来内华土陶器工匠师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传承着先祖们传承下来的烧制技艺。
烧制内华土陶器是取内华村地表层一米左右以下的土,作为主要原材料,其土质呈深褐色、黑红色,形似蒜瓣,见水浸透,细如面粉,手感柔滑,可塑性强。烧制的产品不易开裂,声如钟响,清脆圆润,透气性好。土陶器制品有多种独特的效果:如泡茶茶水甘冽、清香可口;盛茶、饭隔日不馊;盛粮食不易霉变;用陶缸生豆芽不烧缸、不青头等。工匠师曾用许多地方的土作实验烧制产品,都没有内华土烧制产品的相关奇效。内华土陶器烧制使用的工具有石轮盘、石历椎、笼(箩)框、顶锤(抵)、棒锤、刮子、泥铲、柴草等十余种,产品烧制的工序流程为取土晒土、踩泥醒泥、做“灿子”、接制成活、晾干、装窑、烧窑、闭窑、出窑等。内华土陶器产品种类众多,包括口径大小不一的各类土缸、罐、壶、盆、花盆、工艺品、装饰品、异形工艺品等。
内华土陶器烧制一直都很红火,流传于内华一带的顺口溜道出了内华土陶器烧制的兴盛状况:“旱不怕的内华、淹不怕的良山”,说明了天大旱,庄稼无收成,内华人能作陶器渡荒。
随着塑料、铝制品的大量出现,人民生活需求的改变,土陶产品逐渐淡出百姓家庭,内华土陶器烧制业也随之逐渐减少,从事内华土陶烧制工艺的工匠也越来越少。目前,从事内华土陶器烧制的工匠师们只有冉宪谋、张全治、薛兴文和杨姓几人偶尔烧制一些工艺品,内华土陶器烧制基本上处于停止烧制的状态,其技艺濒临灭绝。
薛桥村地处九里区的西北部,田园风光浓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颜色的高粱秸。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薛桥草编制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还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工艺品。用它们盛放食品,安全、卫生、环保,放的时间长且不走味。
薛桥草编的技艺最早起源何时不得而知,据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清朝中期很兴盛。旧时,多数薛桥居民土地极少,主要给本村的几家地主打短工为主,兼做草编工艺。起初编织家庭用具,后来为城里的酱、醋、菜等店加工锅帽、缸盖,为馒头房、饭店加工馍筐供盛馒头用,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工的内容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如自己日常生活的馍筐、馍盘、锅盖、缸盖等,同时服务周边百姓,换点零花钱,贴补家用。为了取悦买家,在讲究实用的基础上开始增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或花边,还有专做些更精细的活送给亲友或有地位的人。
解放后,薛桥村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幼人人会草编活,馍盘、草墩、蓖子,嫁出过的闺女回门时都要赠送,外村人也到薛桥订做或到集市购买送闺女。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门技艺由集体组织去做这门手艺,生产队按数量、质量记工分。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包产到户,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变成了各自生产,年轻人到工厂找活干,都要给单位做两个馍筐赠送单位食堂,给领导扎个带图案的馍筐作赠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替代品层出不穷,用量不断减少,现在只有少部分老年人仍坚持这门技艺,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就很少这门技艺了。
编蒲扇曾经是历代古邳人民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也是古邳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它的名气很大,在全国,全世界都独一无二。
古下邳历来就是一块湿地。沂水、武水、泗水流经近千里,环绕下邳古城后于城东交汇,河流纵横成网,到处都是长满蒲芦的湖荡和沼泽。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下邳人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蒲芦资源,大力发展蒲芦编手工业,不断提高工艺,不断发明创造出新产品,不断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一百多种蒲芦编织品中,以蒲扇最具代表性。蒲扇的编织,通常采用“平纹编”、“斜纹编”、“花纹编”、“宽窄菱”等编法,编织时运用疏密对比,宽窄变化,经纬交叉起伏的效果。
蒲扇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它的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能扇风、能驱赶蚊蝇,盛夏酷署农民在田间锄草时,把扇子插于后腰际,既可为脊背遮阳又可吸收汗水。有时树下纳凉,还可将蒲扇放在身下当座垫。蒲扇又是当地戏曲、舞蹈、春会等舞台上常用的道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已有更先进更高的需求,蒲扇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由于近几十年自然生态的变化,香蒲也显得稀少。现在古邳会编蒲扇的人也已经不多了,会编精品扇的人则更少。目前蒲扇编织技艺逐渐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急须抢救保护,以使这一传统技艺更具生命力。
打铁花,也称“打礼花”,是邳州民间传统的手工施放观赏礼花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方相氏用铁汁拍打四溅的火花做咒符,以镇压邪气,明代中期开始,拍打铁火花被官府和民间逐渐应用于节日娱乐,成为观赏性的铁礼花。
打铁花技艺是民间铁器匠人在观察铸造,打铁时飞溅的火花,而发明的一种礼花施放技艺。打铁花是将优质白茬口生铁,放入矸石锅中融化,待铁汁融化至打花火候时,艺人用手钳夹拿小铁舀,勺舀铁汁,快速倒在另一拍打铁花艺人手持的打板上,用力向空中拍打,铁汁至空中绽放,铁花四溅,一簇簇绚丽的铁火花,千形百状,繁花似锦,每束铁花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冬日如将打汁打在树枝上,形成火树银花,更为壮观。
打铁花是早时邳州民间欣赏娱乐的一种特殊技艺,具有传统的民间信仰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现代娱乐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打铁花也随许多传统娱乐形式和民间技艺一样逐渐被取代,目前邳州打铁花艺人都已多年不打,传统的打铁花已在人们的生活中、记忆中消失,这一传统的民间技艺也已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