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州梆子蒋云霞

蒋云霞,女,1935年2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徐州梆子蒋门第六代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她自幼随父亲蒋天玉学艺,1947年随“义和班”习艺,16岁正式挑梁主攻文武花旦,代表剧目有:《刀劈杨藩》、《穆桂英挂帅》、《燕王征北》、《樊梨花征西》、《战洪州》、《春秋配》、《铡美案》、《桃花庵》、《日月图》、《赶花船》等。

1951年加入丰县大众剧团,并担任该团的主要演员。主演的剧目多为徐州梆子的传统剧目,如“四大征”、“四大铡”、新老“十八本”等。

1956年2月,蒋云霞随大众剧团升入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仍为该团主演,此时仍以演梆子的传统剧目为主。

1959年,江苏省文化局宣布蒋云霞所在剧团更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此后,剧团不仅演出传统剧目,还排演一些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如:《胭脂》、《白莲花》;现代戏《红色种子》等,她都担任重要角色。其中,主演的《战洪州》(饰佘太君),由江苏音像出版社灌制唱片,发行全国;1957年在《胭脂》中饰演王春兰,参加“江苏省戏曲会演”并荣获二等奖;1960年主演《白莲花》一剧中的白莲花,参加了“江苏省戏曲观摩演出”;1959年在现代戏《红色种子》中饰演华小凤,在徐州专区作为示范演出。

蒋云霞所继承的蒋门艺术,唱腔以雄健、刚烈为主、高亢、激越,同时也不乏清爽、温柔之韵味,讲究吐词清晰、声声入耳、托腔送韵、字正腔圆;表演讲究人物,追求程式美,但又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悲剧大哭大叫声泪俱下、感人至深。喜剧欢悦、跳跃,令人赏心悦目,时而文戏武唱、时而武戏文唱,张弛有度,急缓结合。委婉处如行云流水,激越处似山洪暴发。蒋门艺术还讲究工架优美,技艺娴熟。蒋云霞尤以长靠武旦见工,手持长枪、大刀,动作翻飞旋转干净、利索、枪花刀花娴熟自如,令人眼花缭乱,观众无不拍手叫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州剪纸王桂英

王桂英,女,1940年,王桂英出生于邳县合沟乡(今新沂市合沟镇),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9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她自小产生对剪纸的兴趣,得益于做细木工的父亲留下的木雕图案和母亲留下的绣品。模仿着剪一些窗花、鞋花。15岁时嫁夫。此时,她剪的花样已经很出色了。结婚不久,就赶上“大跃进”,生活困难,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她不得不用自己剪的纸花换点钱,由于她剪的花样精细,所以销量很好。“文革”时期,卖剪纸已成为不合法。王桂英被迫停剪。“文革”结束,王桂英又重新拿起剪刀,在日常繁重的田野劳作和操持家务之余,用她的剪刀来记录一个平凡妇女的普通生活。

1979年后,邳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剪纸培训班,她都积极参加。之后一段时间,她的剪纸风格突破传统,作品也趋向淳朴豪放,视野开阔、题材广泛,自成一家。她的创作在整体上渐渐进入自由王国,日臻化境。

1995年,王桂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王桂英的剪纸有别于传统剪纸技艺。其作品是原生态的,乡野的,也是现代的。王桂英的艺术与现代派艺术不同的是作品艺术没有离开现实世界,但同时进入了一个自主的艺术空间。王桂英的剪纸富有诗意和浓厚乡土气息,这表现在她对生活独特的艺术言说方式,这种独特,表现在她随意,豪放,淳朴的苏北农民精神气质的剪法,尤其表现在她对黑白关系的大胆处理和把握。王桂英不识字,专家评说:这有幸保护了她独特的美感系统,避免了正统文化对她的侵扰和污染,使得她的艺术保持原生艺术的品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州琴书魏云彩

魏云彩,男,1946年3月出生。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三届理事,徐州曲艺家协会两届副主席,徐州市歌舞团曲艺队队长,被公认为徐州琴书当代传人和领军人物。

魏云彩从小受民间艺人影响,喜爱徐州琴书这门地方曲艺。1959年考入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后改为徐州戏曲学校),跟随杨士喜,孙成才,朱帮霞专科学唱徐州琴书。

1961年中专毕业,被选调到徐州市曲艺团工作,专职从事徐州琴书的表演和创作。至1965年,学习和演唱短篇曲(书)目共五十余个,其中,《刘二姐算卦》、《江姐上船》等唱段被中央电台,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市电台录播。1966—1970年文革期间,魏云彩被迫停止演出活动。1970—2007年三十年间,魏云彩创作、排演曲目百十余段,其中,《王二还家》、《西瓜情》、《霸王度》、《猪八戒拱地》、《水漫金山》等唱段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文艺汇演及大赛,均获大奖。

从艺近五十年,魏云彩全面继承了徐州琴书传统和掌握多流派男、女演员的演唱特点,吸收、借鉴了众多姊妹艺术的精华并巧妙的运用到徐州琴书中去,虚心求教,大胆创新,编排了多种形式的曲目,创新了多种前所未有的琴书唱腔和音乐前奏及过门,大大提高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品味、和艺术审美趣味及观赏性,获得各层次观众的一致称赞。

他的演唱技巧精益求精,被专家内行称为是戏剧男高音的好嗓子,字正腔圆、韵味足,表演朴实到位,台风端庄大方、富有激情。曲艺演员的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男、女、老、少,文官武将各种人物的刻画均能很好掌握。

同时,他对徐州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演奏的非常娴熟。由于全面熟练的掌握徐州琴书的演唱技巧,在培养下一代学员时又能教男也能教女。多年来,魏云彩除参加正常演出活动外,还在团内和徐州文化艺术学校教授近20名徐州琴书演员。其中,已培养出国家一级演员两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纸塑狮子头石荣圣

 

石荣圣,男,1957年生于民间扎塑工艺世家,徐州市优秀民间艺人。他自幼受祖辈扎塑艺术的熏陶,1966年正式随父亲学习纸塑狮子头制作。

他的作品在继承老辈人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创新。其造型夸张,形象传神,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用色犹如传统的木版年画,描绘造型犹如戏剧花脸脸谱,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和民间工艺特色。他的纸塑狮子头作品有数百件被国家、省、市多家博物馆、民俗馆、大专院校和知名研究学者、收藏家收购收藏。

1994年10月,石荣圣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树龙

 

朱树龙,男,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徐州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朱树龙自幼生活在“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柳琴戏之地——徐州市。

从小,朱树龙就对传统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1年,朱树龙怀着对柳琴戏拉魂腔无限的暇想与神奇,考入了江苏省柳琴剧团。仅一年的时间,在成功的汇报演出《沙家浜》“鱼水情”片断之后,剧团就认定他是个可塑之才,并将他定为重点培养对象.之后的几年里演出了很多的剧目。《红罗衫》使他一炮走红、反响极大,在江苏柳琴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久,他主演的《汉宫怨》在苏鲁豫皖等地区再一次引起了轰动,成了他第二部成名作及代表作。他被柳琴界公认为后起之秀,观众呢称为“小黄帝”。80年代中期《白玉楼》的成功,使朱树龙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成为了柳琴界的一位知名演员。

1988年,朱树龙拜了柳琴戏元老——著名表演艺术家厉仁清先生为师,他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完善。1996——2006年任江苏省柳琴剧团艺术室主任。2006年——至今任江苏省柳琴剧团艺术创作生产中心主任及艺术委员会主任。

从艺37年来,主演了60余台剧目,代表剧目制成盒带的有《白玉楼》、《汉宫怨》;灌制成唱片的有《状元打更》;广播剧《小镇风流》在全国市级电台广播戏曲节目评比中获“金奖”;《铜台会》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被制作成个人专辑,并多次播映;《走娘家》也被《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多次播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元

 

郭新元,男,1965年出生。自小,郭新元就被浓厚的家族式制作糖人贡氛围熏陶,耳濡目染十几载。1980年7月至今从事糖人贡制作经营。

1981年,郭新元开始跟父亲郭兆屯学习糖人贡制作技艺,是丰县糖人贡第六代传承人。主要制作24件套、32件套和6大件糖人贡。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深得父亲真传。他在继承父亲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在保护传统的同时,针对现代市场需求对糖人贡的制作有所改进和创新,经过近三十年的艺术实践,达到技艺娴熟、手法干练、造诣精深,制作工艺精湛的水平,成为一位在苏鲁豫皖广大地区远近闻名的民间糖人贡艺人。

郭新元创作的丰县糖人贡其造型古朴优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传神,意趣天成;质地通体雪白,润泽如玉,晶莹透明,尤以食用颜色略加描绘,点缀其间,使其质朴而不失典雅与艳丽。

 

郭新元的丰县糖人贡多次参加市级以上民间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在中国·丰县第九届梨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受到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其制作工艺及作品,先后入选县、市、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郭新元在县城经营一家糖人贡店铺,为糖人贡的传承和保护继续做着努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沙敬朔

 

沙敬朔,男,1938年出生。

1948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绘画,画墙画春牛图,神、佛造像、门神、灶马、钟馗、画花床,刻印木版年画,解放后,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群众美术创作培训班,学画创作新年画,50多年来坚持绘画,为本村及周边村镇绘画,不论是复制传统画稿,还是创作新年画,始终保持传统的绘画方式和技法,培养了马现胜、汪传新、邱士珍、田烨、王惠敏、朱生侠等二十多个绘画作者。

沙敬朔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生活风俗、时事新闻、吉祥祝福和神佛仙人造像,幽默讽世等内容为主,是数千年来邳州的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的写照。其年画风格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章法模式,不受任何约束,表现手法写实,变形,多种画风并存,创作主题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与单纯的生活模拟,而追求神似和美好的自然统一。他的作品其体载以装饰居室、家具、庭院、祭拜神佛、祈祷纳福为主,适应民众的悬挂,张贴、摆放,形式多采用门画、历画、斗方、中堂、条屏、窗花等,绘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手绘;二是刻版印刷;三是半印半绘。构图严谨,主题鲜明,简明扼要,构图饱满,造型洗练,概括生动,夸张变形,布局合理,黑白分明,画面舒柔轻快,庄重严谨,主次、虚实呼应,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画面开合表现既对应而又统一。画中每一笔、一物一景都是一个主题,耐人寻味。

沙敬朔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花鼓乐子》、《过新年》、《给军属拜年》、《光荣牌子》、《邳州风景四条屏》、《讲文明,敬老人》、《刘海戏金蟾》、《钟馗捉鬼》、《春牛图》、《九九消寒图》、《平安富贵》、《花香富贵》、《吉祥如意》、《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观音乘龙·吉祥如意》、《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天仙送子》、《龙凤呈祥》、《财神》、《灶神》、《状元及弟》等。其中部分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受到上级及群众的广泛认可,获得省、市有关部门的多次奖励与表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跑竹马屈绍金

 

屈绍金,男,邳州市屈氏跑竹马第四代传承人,邳州跑竹马协会法人代表。

屈绍金自幼受祖父跑竹马的影响,与跑竹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岁时跟随爷爷及父亲在跑竹马中串场,先学打马旗、后学跨马,跨达子带阵,他把跑竹马的各门行当都细心的学习记录下来,并加以揣摩。   

1956年2月随滩上竹马队参加“徐州地区农村民间舞蹈调演”,获演出一等奖。文革时“跑竹马”被迫中断演出十年。 1973年他因多才多艺,被聘入公社文化站,从事民间舞蹈及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工作。 

1977年,屈绍金率先在滩上文化站组织复排“跑竹马”,得到公社领导的重视,并拨给资金赴苏州购置服装道具,制作马壳,开始在县、公社巡回演出。

1983年10月组织编排滩上“跑竹马”参加“徐州市民间舞蹈调演”,获演出奖。同年国家组织挖掘民间舞蹈,“跑竹马‘被列入重点项目,本人配合省、市、县文化部门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工作,邳县“跑竹马”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1984年1月重新组织加工编排滩上“跑竹马”,参加“江苏省民舞调演”,获优秀演出奖。

1988年,邳州跑竹马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2004年退休后,仍为邳州跑竹马事业孜孜不倦的服务着。

2006年个人垫资3万余元购置新服装道具组织编排滩上“跑竹马”,配合徐州市、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挖掘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落子舞荣杰

 

荣杰,男,1952年出生。

荣杰从事落子舞的挖掘、研究已三十余年,掌握其传统风格与特点,将其细划出文落子、武落子,对其武落中的三个行当(伞、湘、竹板)使用自如。共传承、培育四大基地15支队伍。即:少年队伍四个基地、专业队伍及老年队伍3支。

荣杰的落子舞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出粗犷、热烈、朴实、向上,把本地区的民风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变化多样,动作幅度大,节奏感极强。

荣杰对睢宁落子舞历史发展渊源、风格特点、演绎流派、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民间风俗都有较深的理解。30年来一直都在钻研“落子”,并能跳出和排练出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落子”,并用落子作为素材创作出十二个作品在省、国家比赛中获大奖,本人直接参与的《中国民俗民间舞蹈集成》、《中华舞蹈志》的编写工作,“落子”收录进卷。

30年来本人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落子”人才500多人,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专程来此采访并专题报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柳琴戏相瑞先

相瑞先,字玉德,男,1922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

自幼随父学艺,十岁唱开场戏和折子戏,十二岁登台唱戏,十五岁独力搭班在苏、鲁、豫、皖唱戏。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相瑞先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这期间,他塑造了众多的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他嗓音厚重,唱腔铄铄。如金属撞击之声,朗朗之声飘荡于帷幔厅楼之上,高亢而宽阔的音域,纯正哨拔、苍劲有力,在柳琴戏中自成一派和柳琴戏中难以企及的一绝。相瑞先扮相清俊,表演规范,舞台形象十分饱满。其尤其注重自身的艺术提高,特别是唱腔的改革创新,他受山东梆子熏陶和影响,借鉴梆子戏“红头”高亢激昂的唱腔,吸收了豫剧、花鼓戏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并融化到柳琴戏的唱腔中去,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柳琴生角唱腔,被奉为“相派”。为了柳琴戏艺术后继有人,多年来,相瑞先倾注全部心血传授技艺、培养弟子,他的学生遍及苏鲁豫皖,其中不少已成为活跃在各地舞台上的骨干力量。相瑞先教戏更教人,尤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开创意识,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艺术生涯中,先后演出几十出传统戏和现代戏,自1953年以来,徐州电台、江苏省台先后录制了他演唱的《状元打更》《大辕门》《书馆会》《磨房会》和《彩楼配》等片段;1959年,上海唱片社又把其代表作《灵堂花烛》的主要唱段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1982年,中国录音录像公司又将其另一代表作《状元打更》和《迎春花》《辕门斩子》《吕门正赶斋》《打严嵩》等唱段,录制成盒带,收入《集锦》发行全国。1981年,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戏剧家协会联编写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家词典》都收入了他的条目。另外,相瑞先还涉足影视,在电影《青山夕照》中与秦怡、仲星火合作饰演王友;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饰演房林文。他1959年入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参加全国文代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徐州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江苏省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剧协会员,江苏剧协理事,苏鲁豫皖柳琴戏、泗州戏研究会理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柳琴戏王晓红

 

 王晓红,女,1974年出身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浓郁的家庭戏曲氛围的熏陶,使王晓红从小就对江苏柳琴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岁时便跟母亲学习唱戏,并从此走上表演艺术道路,扎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1993年,王晓红毕业于徐州文化艺术学校,进入江苏省柳琴剧团。不久,在团里很快成为青年骨干演员。她戏路宽、嗓音柔美、表演细腻、扮相俊俏。多年来塑造了众多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曾先后主演过《枣花》、《解忧公主》、《走娘家》、《江姐》、《孽海花》等几十出剧目。

1998年,年仅24岁的王晓红排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解忧公主》,戏中要由花旦演到青衣再演到老旦——“多行一角”。 她刻苦钻研,根据人物的内在动作发展,辅以角色外观形貌的变化,成功地塑造出解忧公主这一艺术形象,她的艺术水平趋于成熟。

2002年,她又主演了传统精品小戏《走娘家》,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彩的演技,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荣获表演一等奖(文化部),这也是我市演员在全国大赛上个人表演奖项的“零”的突破。

2005年,她又凭借大型现代柳琴戏《枣花》中的出色表演,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一举夺得了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开启了柳琴剧种获 “梅花奖”的先河。

2007年,王晓红随江苏省委宣传部赴西欧六国出访交流,传播民俗文化,对江苏柳琴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州梆子燕凌

 

燕凌,女,1964出生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德艺双馨优秀中青年艺术家。

燕凌自幼生活在有名的梆子戏窝”——江苏丰县,从小生活在戏剧氛围里。

1979年,燕凌加入山东省枣庄市梆子剧团。期间,她主演的剧目及扮演角色有:《穆桂英下山》中饰穆桂英(刀马旦);《秦雪梅吊孝》中饰秦雪梅(花旦);《李天宝娶亲》中饰李天宝(文小生);《大祭桩》中饰黄桂英(闺门旦)等近十余出大型传统剧目。

1983年,燕凌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在校期间有幸得到常香玉、马金风、闫立品、崔兰田、高洁等梆子戏艺术大师的亲授。1986年作为艺术人才调入江苏省梆子剧团,得到徐州梆子名家——赵金声老师的栽培。

1994年,燕凌正式拜武旦皇后——上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芝泉为师。

1995-1998年,燕凌先后赴日本和奥地利出访演出,传播民族文化,对徐州梆子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1年,燕凌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举办的首届昆剧艺术研修班进修学习深造。

1997-2004年间,连续参加由中国剧协举办的梅花奖演员读书班、江苏剧协举办的知名演员读书班学习充电。2005年当选为徐州市剧协副主席;同年任江苏省梆子剧团副团长至今。

2007年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梆子艺术演唱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先锋

 

李先锋,男,1963年出生。1979年考入睢宁县文化局戏训班,启蒙于徐州梆子殷门弟子张秀春、名家孙敦礼、李金凤。同年进入睢宁县红光梆子剧团工作。

1983年,李先锋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苏鲁豫皖优秀青年演员进修班,听取常香玉、崔兰田、袁文娜、左清义等艺术名家的指导。

1984年,李先锋在睢宁县梆子剧团工作,任共青团支部书记、主要演员、剧团业务主管。此间在许多剧目担任主演,如:《公主夺夫》、《寻儿记》、《打金枝》等,其中《公主夺夫》入选《中国民俗艺术辞典》。1987年,李先锋考取江苏省文化学校,1990年毕业,作为人才引进调入江苏省梆子剧团,历任业务办公室主任、演员队长、导演、副团长等职。

李先技艺特征是:以人物为先导,以传统为基础,以程式为手段,以传统为依托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唱腔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并根据角色需要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和民间曲调,大大丰富了徐州梆子戏的声腔艺术;其念白艺术独具特色,颇见功力,擅长处理大段富有情感色彩的道白;表演上大量吸收京昆艺术以规范其舞台程式,另外还适时加入一些话剧表演艺术,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其主演的剧目《李瓶儿》获江苏省1989—1990年度全省新剧目观摩演出表演奖;剧目《又一村》获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表演奖;剧目《三断胭脂案》获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剧目《城里妹子乡下汉》获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七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剧目《闹重阳》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表演奖、优秀导演奖和编剧奖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霞

 

王振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在老一辈的影响下,王振霞从3岁就开始学习制作香包。起初,她只是学着母亲的样子缝制一些简单的传统香包。工作后,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一些创作。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曾多次到全国各地领略风土人情,重点考察了苏、鲁、豫、皖的民间香包,几十年的漫长探索,苦心研究,挖掘开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993年,王振霞下岗,便专门在家制作香包,偶尔出售用来维持家庭生活。她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她的作品曾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均获大奖(如:2004年,作品获中国民间山花奖优秀奖;2006年,作品获江苏省旅游商品博览会银奖,被评为“江苏省名特旅游商品”等),并受到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作品被称为“布艺软雕塑”,可以与惠山泥人相媲美。

王振霞及其她的香包曾多次被《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及徐州、福建、深圳、常州等电视台记者先后多次采访报道。更有部分精品被江苏省艺术专心、徐州文化馆、徐州民俗馆及美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外朋友收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井秋红

 井秋红系徐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二十四岁通过函授取得徐州师范大学 “工艺美术”班大专文凭;现为徐州曹氏香包有限公司经理兼管香包制作过程中工艺管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守超

 

邓守超,男,1965年出生于武术世家,至今到邓守超已为第五代。

邓守超六岁起随父学艺,继承中国大洪拳之套路、兵器、各种硬气功等,因个人为发扬中国武术之精神,创办了武术学校,除继承本拳派之外,还与沛县及周边地区多种拳派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使其中国武术更加发扬光大。本人现任大洪拳武术总教练。

邓守超的武术技法结构严谨,协调稳齐。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朴实无华,刚劲有力。发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八地生根之意。技法灵活,虚实不定,阴阳合壁,出没无陈,变化多端,三晃膀和连环掌,路线直来直往,阳起阴落,套路短,空间小,可拳打卧牛之地,且拳打一条线。故演练此拳法不受场地限制,每个姿势和动作必须做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要求一动全身动,讲究寸劲和力量,搏击性强,风格独特。

邓守超多次参于沛县精英杯武术大赛,并获冠军称号;十四次参于徐州市武术大赛,并获冠军称号;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农运动会武术赛,获二金一铜奖;参加全国第一届农动会(在北京),获道德风尚奖;2006年荣获徐州市非企业先进单位称号,个人获先进个人称号。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