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舞蹈情怀

《烙馍婶》创作谈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

烙馍飘香

——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创作谈

徐州文化馆 李作为

 

  “他婶,烙烙馍喽——

  唉——

  烙馍馍,圆又圆,

  片薄如纸轻如烟;

  鏊上挑,案上擀,

  一个劈子两面翻;

  烙得他婶笑开颜,

  烙出幸福日子甜。”

  这是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开场词,它准确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徐州烙馍的形状、生产过程和烙烙馍人的心态,这也是我创作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的主题思想。

  今年十一月初,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群文部、上海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泥城杯”长三角乡韵舞蹈邀请赛在上海泥城开赛。这个赛事作为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群众性文化盛会,也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舞林大赛。在为期二天的邀请赛中,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各参赛团队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先后表演了各自拿手的舞蹈节目,这些舞蹈节目特色鲜明,形式创新,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点。我们江苏徐州文化馆选送的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获得了金奖,作为主创人员,心里还是很激动的。

  我的专业是戏剧表演,说到创作这个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那真是不务正业,我一不会跳舞,二不会编舞,可是却被舞蹈艺术的美深深地吸引着,它的诗情画意渲染着我的心灵,它的情节形态撞击着我的情感。每当欣赏完一个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舞蹈后,总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那就是把心里的生活感悟通过舞蹈来表达。“情动于中,而创与言,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生长在历史积淀深厚的苏北徐州,这块土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徐州的山水,徐州的人文,徐州的每条街巷都会给你以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徐州人最爱吃得“烙馍”忽然间触动了我创作的神经。对,创作一个与烙馍有关的舞蹈如何呢?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两汉饮食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徐州众多的面食点心中,一种看似极为平常却又颇为独特的,也是令徐州人百吃不厌的面食,那就是徐州烙馍。

  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烙馍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烙馍。  徐州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烙馍制作工艺复杂,手法有擀、旋、翻、烙等;工具也颇具特色,制作烙馍使用直径尺余长的圆薄铁鏊子、一根枣核式细长擀面杖及扁竹劈一根。燃料用无烟煤或柴草,用炉子、锅戗子或砖石磴垫均可。其原料广泛,可用麦面、玉米面、绿豆面或其他杂粮面,然后用水调和成面坯烙成薄如纸圆饼,在铁鏊子上烙熟即可食用,口感有韧、绵、筋道之特点,是徐州地区的主食之一。  现今,在徐州的街头巷尾仍时常可以看到烙烙馍的小摊。烙烙馍者年龄多为婶婶、大娘之女人,我想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这群烙烙馍的婶婶们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由此本舞蹈定名为《烙馍婶》——通过一群烙烙馍的婶婶们的快乐,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幸福生活的感受。舞蹈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是人们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这种以人体动作作为语言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也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精神面貌,以及人们的思想意志和美好愿望。为此,只有贴近生活,并给人们带来心灵震撼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舞蹈《烙馍婶》所要体现的这些舞蹈动作如何做到与舞蹈的中心内容和谐、统一,而且又有地域特色并富于生活情趣呢?这是我在决定舞蹈的主题后,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我把舞蹈艺术构思的文稿拿出来之后,通过电子邮箱传给了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刘世平老师。他的代表作有:大型民族舞蹈诗《扎花女》、《我的湘西》、《永远的花灯》;大型歌舞《山高水长瑶家缘》;在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担任文学台本创作。他在回信中写道“……舞蹈《烙馍婶》艺术构思非常好……你这个题材选得好,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显明,可舞性强。读着你的构思,我脑子里想像将来舞台上呈现的画面和样式,一定独特和精彩。你追求的是生活的质感,这点尤其值得称道。有着生活感悟和创作冲动的你,一定看到了舞蹈中更美的东西,你的这个作品,其美学追求一定有别于当下的很多舞蹈,它扎实厚实朴实。说实话,舞蹈更多的是在编舞上,如果你的《烙馍婶》舞蹈语汇十分别致,动律独特,音乐有个性,这个作品就成功了……”

  于是我带着《烙馍婶》艺术构思文稿找到了我馆的付忠侠老师,她是舞蹈编导,也是我们徐州舞协的理事,她看了之后,对这个舞蹈很感兴趣,但她对我说:“关于这个烙馍题材的舞蹈,咱市歌舞团以前有过一个这样的舞蹈,会不会撞车呢?”我说:“我看过他们的舞蹈,是一群年轻人跳的,虽然是同一题材,但我们要表现的是婶婶、大娘们在烙烙馍,要用中老年演员,而且我们用的都是业余演员,舞蹈的编排要适合她们,更要突出是我们苏北的风俗,所以定位是苏北民风舞蹈,我们的舞蹈一定要有生活情趣……”接着我就把我对这个舞蹈的构想与付忠侠老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舞蹈《烙馍婶》以烙烙馍这一场景为主体,通过烙的准备、烙的进行、烙的完成(要有烙烙馍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生活情趣)这三个层面来安排作品结构。  

  由于烙馍是徐州地区特有的面食,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要选取有徐州地域特色的音乐,亦可用徐州地方特色的乐器如柳琴、唢呐等做主奏,整个音乐要求是热烈、欢快、俏皮,体现出不同人物性格,并带有抒情性,以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

  人物造型(包括化装)要贴近生活,有苏北大婶的特点,以区别其他人物形象。可以适当夸张但要有美感,演员可通过形体姿态和表情塑造不同性格人物。舞蹈造型要突出烙馍婶的欢快情绪,在舞台空间做不同的运动线和各种图形,以达到一定的感染力。

  ……

  我对付老师说:“我对这个舞蹈的整体设想都写在了这个文稿里,这只是我对这个舞蹈未来的想像,还需你通过实际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来,我不束缚你,你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像,把你对这个舞蹈的主题的感受用你的舞姿体现出来。”

没几天,付老师就拿出了她的动作设计方案,在我们进行交流时,还激情四射地做了几个这个舞蹈所要体现的动作。我们对这个舞蹈充满着信心。

  我们带着设想找到馆领导,馆领导听了之后也是兴致勃勃,馆长刘娟说:“既然我们有这个想法,这也是我馆独立原创的一个民俗舞蹈,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把这个舞蹈编排好,馆里也会大力地支持……”有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给予我们的力量,我们更有了百倍地创作信心。

  之后,付忠侠老师带领舞蹈演员深入到大街小巷去体验生活,去体验着老百姓烙烙馍时那一招一势的动作,体验着老百姓那火热地生活节奏。回来后,就把原模原样的生活动作提炼、加工、上升,并合理地运用到了舞蹈当中,最终形成了这个老百姓都能接受的表现形式、而又具有地域风格韵律的舞蹈《烙馍婶》。

  这期间,舞蹈《烙馍婶》的音乐制作沈承晋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修改音乐;视频制作张明老师也是加班加点地修剪背景资料;演员们所付出的各种辛劳也都是无以言表……

  这个舞蹈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是一个集体的成功!

  这个舞蹈的荣誉,是一个团队的荣誉,是一个集体的荣誉!

  在上海演出期间,上海和浙江的评委、演员,在观看完《烙馍婶》这个舞蹈这后,都说“真想尝尝你们这个烙馍!”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特别是我们这些从事社会文化的工作者,一定要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狠接“地气”!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吸取营养、摄取有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的文化特质,就一定会编排出好的舞蹈作品。

  “吃烙馍,卷馓子,

  一吃就是一箢子;

  他婶,快来尝尝——

  唉——”

  这是苏北民风舞蹈《烙馍婶》结束语。

  舞蹈《烙馍婶》只是一个开端。

  超越时间,超越自己!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