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文化资讯

国家级名单公布!徐州4人入选

发布日期:2025-03-19   浏览次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其中,徐州共有4人入选

分别是

柳琴戏王晓红、徐州梆子燕凌

徐州香包井秋红、邳州纸塑狮子头刘印玲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323.jpg


  据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942位。文旅部要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遗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各非遗保护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柳琴戏·王晓红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332.jpg

柳琴戏《王小赶脚》中王晓红饰二姑娘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337.jpg

王晓红教唱柳琴戏


  因该剧主要伴奏乐器形似柳叶,故定名为“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秀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王晓红出身于梨园世家,4岁时便跟母亲学习唱戏,先后主演过《枣花》《解忧公主》《走娘家》《江姐》等几十出剧目。现为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徐州梆子·燕凌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341.jpg

徐州梆子《母亲》中燕凌饰母亲李秋荣


  徐州梆子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明朝移民潮中,传入徐州的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声腔豪放,雅俗共赏。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346.jpg

燕凌在全神贯注地对学生们示范指导


  燕凌出生于梨园世家,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多行当兼收并蓄,代表剧目有《华山情仇》《杨门女将》《三断胭脂案》《母亲》等,现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徐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徐州香包·井秋红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08.jpg

井秋红和她的徒弟们在探讨香包制作技艺


  徐州香包造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态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内装中草药配制成的香料,可防潮驱蚊。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13.jpg

井秋红作品《爱在四季》


  井秋红14岁开始跟母亲曹凤英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并打破家庭传承的模式,面向社会带徒授艺,传承发展香包工艺,和当地的高校建立联系,在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邳州纸塑狮子头·刘印玲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16.jpg


刘印玲教学生为狮子轧制胡须


  邳州纸塑狮子头有500多年历史,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其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它与邳州民间泥塑、民间绘画、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根脉相连,共生共荣。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20.jpg

刘印玲向游客展示纸塑狮子头彩绘艺术


  刘印玲出嫁后跟公婆学习纸塑狮子头制作技艺,吸取众家技艺之长,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新材料创新品种,扩大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使用范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多态融合”方针,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转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活态传承”的工作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24.jpg


微信图片_20250319170437.jpg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朱泓介绍,目前徐州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90个、市级代表性项目270个,已命名了5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26家,以及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基地2家(1家培育单位)、省级非遗主题精品游线路1条、省级非遗创意空间1家,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2家、市级非遗公交专列2条线路。


守护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匠心永续,

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新彩,

创新赋古老技艺,共筑文化新辉煌。


  综合|文化和旅游部  徐州市非遗办

  编辑|梁玮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