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文化资讯

夜校里的曲艺课,暖意融融滋养人心

发布日期:2024-12-12   浏览次数:

  “寸节到,画直翘,劝家老少拍手笑……”12月7日晚,徐州文化馆一楼练功房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速成式”教学,20位曲艺“小白”打着鸳鸯板,和着“铛哩个铛”的节奏,念着山东味的词,虽不熟练,却也有板有眼。指导教师、徐州市曲协副主席王晓武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在王晓武的印象中,徐州开办公益曲艺课还是40年前的事。当年自己也像眼前的学员一样,对曲艺学习充满好奇和热情。当年的教师、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立武后来成了王晓武的师父。传承曲艺,是师父交给他的一项长期“作业”。


  为发现和培养更多曲艺人才,11月23日晚上,徐州市青年曲艺夜校正式开班。夜校由市文联、市文广旅局指导,市曲艺家协会与徐州文化馆联合主办,一周一课,名师亲授,免费学习。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25.jpg


  按照计划,首期学员将通过3个月12次课程,了解相声、快板、快书、徐州琴书等不同曲种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学会表演简单的小节目。上周,市曲协副主席张冰来到夜校上了首节基础课,这周的第二次授课,王晓武老师从进入教室起,就直接上“干货”。


  “说话的时候,要像把嘴里含的钢珠弹出来一样有力。大家一起说‘喷、谈、啃、吐、磨’,只五个字,就练习了我们的唇、齿、鼻、舌、颚音。”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成年人有时候‘伪装’得太多。现在我们一起放松下来好不好?天性一解放,声音就出来了。”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29.jpg


  打响舌、拍手打节奏、念绕口令……教室中央,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王晓武站姿挺拔,眼神如炬,中气十足的三言两语,便将学员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山东快书的表演乐器为鸳鸯板,由方寸大小的两块月牙形铜板组成。“铜板一响,观众鼓掌;观众鼓掌,幸福安康。”王晓武掏出一副鸳鸯板,一出口都是戏,都是功夫。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32.jpg


  “老师,我怎么打不响?”“拇指放松,用手腕的力。好,就这样,我刚练的时候比你笨多了。”

  “老师,打得不连贯是咋回事?”“你这才刚学,多练练就好了。嗯,不错,你可以毕业了哈。”




  俯下身子,一个个地矫正手法,幽默诙谐的鼓励、欣赏,交流中,资深艺人的专业、谦逊,溢于言表。

  “热身”之后,王晓武直奔主题:“打板先不急,可回去多练。现在教大家说个小段,春节时就可以给亲友表演了。山东快书源于山东,但将山东快书发扬光大的高元钧大师是河南人。其实,不会说山东话也没事,我们把山东快书的山东味学来就够了。”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41.jpg


  “胡萝卜就酒,嘎嘣脆,我给大家说个小段”“一个老汉牵头羊,我的小段就这么长”……从一句话的小段到20句的“大段”,学员们学得有模有样,笑声、掌声弥漫了整个教室。


  ·首期学员中,年龄最小的苗同学在第十三中学读初一,大她一岁的周同学在第三十一中学读初二。两个女孩都计划着在元旦班级联欢会上表演这段新学的快书。


  ·成为好朋友的还有26岁的陈翰和年龄相仿的李峰。两个帅气的小伙一个在徐工就职,一个是泉山区文化馆的志愿者,都是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夜校学习多种表演技能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孙女士是带着父辈的曲艺情结来学习的:“父亲在世时,是活跃的文艺分子,经常在家给我们说快书。学会快书后,春节时我要表演给妈妈看。”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46.jpg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晓武教大家的《春节到》虽然只有20句,但富有画面感的唱词里,中国年文化中敬老爱幼、阖家团圆的情景呼之欲出。


  课间休息时,王晓武或回答学员提问,或作示范表演,一刻也没闲着。大家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更开心。


微信图片_20241213114948.jpg


  “大家能来学习,就是为曲艺事业的普及、传承作贡献。”当晚9时结束课程前,忙碌了两个小时的王晓武反倒感谢起了学员,“传统文化需要传承。通过学习,把我们的曲艺传下去,大人喜欢了,就会影响小孩,这就是传承。”


馆外,天寒地冻。

馆内,

热爱生活、被文艺滋养的一群人,

心中暖意融融。


  文/图 | 张瑾

  编辑 | 梁玮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