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4-07-18 浏览次数:次
古彭徐州是两汉之源
长袖舞在汉代宫廷风靡一时
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和汉俑
时有汉代楚舞的定格
近日,由徐州文化馆根据汉代文物研发、原创的《翘袖》舞视频作品业已完成。两分多钟的视频,剧本、舞蹈、音乐皆由文化馆全程创作、编排,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在网络平台推出,助力徐州文旅宣传和国潮汉风品牌的打造。
「舞蹈简介」
视频讲述了现代舞者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时,被石头上的舞蹈画面所吸引。随后,身着现代服装的群舞演员穿越汉代,身着汉服,在户部山的徐州民俗馆挥动长袖,或群舞,或双人舞,其画面与汉画像石上勾勒的舞蹈造型一一对应。
舞蹈中还穿插了汉代婚礼等镜头,
展现婚礼、婚房等场景,
将汉代文物、历史建筑与舞蹈艺术巧妙融汇,
展现徐州汉文化的厚重和传承。
徐州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杨孝军介绍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地面祠堂、墓地石阙等建筑上带有雕刻内容的建筑构件,从西汉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在历史上流行了近三个世纪之久,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学者冯其庸先生誉其为“敦煌外的一个敦煌”。
▲徐州文化馆馆长杨孝军带编创人员去汉画像石馆了解相关资料
徐州沛县古泗水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的舞俑等汉代文物,皆反映了汉代流行的翘袖长袖舞。文物上定格的舞蹈动作,将长袖的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汉舞俑的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形成一个弧形,造型优美。
汉画像石中的造型则更丰富,舞袖在空中摆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翩若惊鸿,妙不可言。
如何将汉代文物静态的造型转化为动态的舞蹈?
主创团队研究了大量相关文物和文献。据丘琼莽《汉大曲管窥》记载,汉代歌舞是由正曲开始,由笙笛奏曲,缓歌慢舞。
歌词唱完,正曲结束,由慢转快,歌急舞急,繁音促节,进入高潮,最后,由紧而缓,笙笛依次停歇,由琴瑟奏曲告终。
基于对文物价值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翘袖》作品采用时空交错、场景穿梭、情感交融的叙事结构,进行舞蹈动作、组合编排、音乐设定,通过舞台设计、场景布置、灯光运用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画境,舞者随音乐出画、入画,让观众跟随博物馆人的视线,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和美学意趣之中。
“创新艺术表现,重构千年对话,《翘袖》是文博展示与文艺创作的探索。”杨孝军解读,“剧情起始在博物馆‘翘袖’展出之时,而结尾定格于观众观展,体现了剧情的逻辑呼应和思想升华。从专业角度来衡量,《翘袖》不只在于‘复活’某件汉画像石,更体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优良文化品质,从而产生舞台上下的共鸣,与观众共同完成一次流动的时空穿越之旅。”
文字|张瑾
图源|徐州文化馆提供
一审|梁玮钢
二审|杨波
三审|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