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文化资讯

今日三八妇女 | 匠心承非遗,尽展巾帼芳华

发布日期:2024-03-08   浏览次数:

今日3月8日

祝各位女性

三八妇女节快乐!


640 (4).jpg


三八妇女节由来


  三八妇女节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1917年3月8号,俄国的妇女们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号召,举行了维权示威游行。1921年的9月,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把每年的3月8号定位“国际妇女节”,从此以后妇女们就有了自己的节日。


  而在我国1924年3月8号这天,在何香凝女士的号召下,在当时的广州举行了第一次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规定了每年的3月8号为“妇女节”,在1977年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把每年的3月8号定位“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


女性迸发的

巾帼力量令人由衷钦佩

她们在各自的领域

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在徐州的非遗领域

同样不乏默默坚守的她们

将细心耐心巧心慧心匠心

融成一颗初心


王桂英

代表性项目徐州剪纸(国家级)


640 (5).jpg


  王桂英,民间工艺美术家,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王桂英从小在父亲留下的木雕图案和母亲留下的绣品中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王桂英的剪纸有别于传统剪纸技艺,作品淳朴豪放,视野开阔,自成一家。


640 (6).jpg


  其作品是原生态的,乡野的,也是现代的。她的创作源于对事物的潜察默记,从来不打底子,“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代表作有《洗床单》《农村生活剪纸》《春耕秋收》等。


640 (7).jpg


  为了弘扬剪纸艺术,王桂英招收了于敏等徒弟,并主动与当地中心小学联系,给剪纸兴趣班的孩子们义务上课。


蒋云霞

代表性项目徐州梆子(国家级)


640 (8).jpg


  蒋云霞,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是徐州梆子蒋门第六代传承人。自幼随父亲蒋天玉学艺,她不仅继承了“蒋门”梆子的传统,还吸取兄弟剧种和民间曲调的营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她的唱腔以雄健、刚烈为主、高亢、激越,同时也不乏清爽、温柔之韵味。表演注重人物,追求程式美,但又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蒋云霞在剧目中主要担任旦角、青衣等行当,主演剧目百余出,代表剧目有《刀劈杨藩》《穆桂英挂帅》《燕王征北》等。


640 (9).jpg


  蒋云霞倾心培养的杜庆英作为蒋门的第七代传承人,已经快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国家二级演员。


燕凌

代表性项目徐州梆子(国家级)


640 (10).jpg


  燕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燕凌出生于梨园世家,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多行当兼收并蓄,现为徐州梆子剧种的领军人。代表剧目有《华山情仇》《秦雪梅》《杨门女将》《三断胭脂案》《红楼梦》《又一村》《桃花庄》《母亲》等三十余部,成功塑造出三圣母、沉香、秦雪梅、穆桂英、吴南岱、贾宝玉、李玉琴、雷玉影、李秋荣等诸多古装戏及现代戏的人物形象。


640 (11).jpg


  曾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部全国梆子剧种汇演“优秀表演奖”;全国梆子剧种声腔展演“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首届青年戏剧节“最佳表演奖”;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茉莉花奖”;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奖”;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奖”;江苏省“五一工程奖”;江苏省新创剧目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成功举办的《燕凌—徐州梆子戏大型交响乐演唱会》曾出访奥地利、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受到国外友人的赞誉。


张巧玲

代表性项目徐州琴书(国家级)


640 (12).jpg


  张巧玲,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曲协副主席,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名师带徒计划”首批、第二批名师,“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首批专家。


  张巧玲1977年师从于魏云彩先生。40多年表演、传承生涯,形成了声音圆润、表演真切、形象生动的个人风格,为当代徐州琴书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水漫金山》《游西湖》《一个女人三个娘》《虞姬赋》等。


640 (13).jpg


  原创作品相继获全国、省创作、表演一等奖。原创曲目《有情有义徐州人》被收入“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丛书”。多年来致力于对传承人的培养,促进形成了徐州琴书全国、省、市传承人三级梯队格局。多年来,在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特聘教授,为选修课学生讲授徐州琴书。培养少儿演员已数次走进中央电视台。


王晓红

代表性项目柳琴戏(国家级)


640 (14).jpg


  王晓红,1974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640 (15).jpg


  浓郁的家庭戏曲氛围的熏陶,使王晓红从小就对江苏柳琴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岁时便跟母亲学习唱戏,并从此走上表演艺术道路,扎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井秋红

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国家级)


640 (16).jpg


  井秋红,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十四岁开始跟母亲曹凤英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现为徐州曹氏香包有限公司经理兼管香包制作过程工艺管理。


640 (17).jpg


  井秋红作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并打破了家庭传承的模式,积极带徒授艺,传承、发展徐州香包工艺。井秋红在面向社会招收学员的同时,还和当地的高校建立了联系,在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相继开设了关于徐州香包工艺的课程,她的香包传习所成为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验基地之一。


刘印玲

代表性项目邳州纸塑狮子头(国家级)


640 (18).jpg


  刘印玲,1956年出生,江苏省邳州市人,徐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邳州纸塑狮子头代表性传承人。


  刘印玲1980年出嫁后跟公婆学习纸塑狮子头制作技艺。40多年来,她不仅能熟练的掌握邳州纸塑狮子头的制作,更不拘泥于父辈的一家祖传技艺,遍访邳州民间扎塑艺人和民间绘画及其它门类的民间艺人,吸取众家技艺之长,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究,更新材料创新品种,扩大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使用范围。


640 (19).jpg


  2016年刘印玲制作的邳州纸塑狮子头在徐州市首届妇女手工文化创意大赛中获三等奖。2019年在邳州市文化建设工作中获“优秀非遗传承人”。2021年10月受邀参加迪科世博会“江苏周”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11月被评为徐州市乡土人才助理乡镇振兴技艺师资格。2022年被邳州市官湖镇中心小学聘为乡村少年宫校外辅导教师。


黄小玲

徐州坠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


640 (20).jpg


  黄小玲自幼随父母学唱坠子,后拜张门第十八代艺人张永祥为师,凭着其对丰县坠子艺术的满腔热忱和对坠子表演技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和表演特色。


  黄小玲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质朴、典雅又高亢激昂。主要代表曲目有《呼延庆打擂》、《金鞭记》、《兵困天官府》、《呼杨合兵》、《咱和灾区心连心》、《闹瓜园》、《敌后武工队》等。


640 (21).jpg

  黄小玲被评为江苏省“百千万工程”优秀文艺骨干,《新华日报》、《徐州日报》、《丰县报》等多家媒体对黄小玲作过专题报道,被丰县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文明办授予首批“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称号,被沛县文体局、丰县文明办、顺河镇政府、丰县广场文化活动老观众等赠锦旗盛赞“曲苑新秀、德艺双馨”、“曲尽其妙、艺传其神”、“誉满城乡”、“艺压群芳、誉满凤城”。



女性的美,

在岁月的洗礼中,熠熠生辉。

拥有智慧,拥有韵味,拥有勇气。

愿你以素心,伴晨昏相依,过四季皆喜!



  资料/图源:徐州文化馆提供

  设计:傅可涵

  编辑:梁玮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