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次数: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提升国民素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石,其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不仅惠及人次稳步增长,更在服务模式与内容上实现了多元化、体验式的转变。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国新教授接受了文旅中国专访,基于2025年上半年数据,深入剖析公共文化服务新特点,展现领域发展新面貌,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宝贵参考。
依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服务效能主要指标均呈现出持续增长,增幅进一步放缓的特点。2025年上半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60240万,同比增长4.8%;全国文化馆服务人次42834万,同比增长0.5%。与2023年和2024年同期相比,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文化馆服务人次同比增幅进一步放缓。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方面展现诸多亮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和旅游文化体验场景。为适应夜间经济、大众消费、“主客共享”等文化生活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普遍实行延时开放政策。街头艺术表演、非遗/文创市集等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聚集人流、带动消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浙江省文化馆主导的“文艺赋美·西子廊桥”表演成为杭州城市新名片。
“文艺赋美·西子廊桥”表演
(图源:浙江省文化馆)
三是城市“市民夜校”持续火爆。以生活美学、才艺培育、兴趣养成、个性展示、情绪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市民夜校”,自2023年以来异军突起、燃遍全国、持续火爆。“市民夜校”适应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有效吸引了年轻人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催生了诸如“艺术早课”“午间一小时”“日间课堂”等多样化的服务样态,引领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管理方式变革,形成了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口,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目前,城市“市民夜校”吸引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办的新格局。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屡获国际奖项,显示了引领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力。继2024年北京城市图书馆荣获国际图联全球年度唯一大奖、7家中国图书馆的不同项目获奖国际图联单项奖后,2025年北京城市图书馆、宁波图书馆获国际图联“图书馆营销奖”,另有4家中国图书馆的不同项目获提名奖。此外,各城市对提升文化和旅游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
宁波图书馆
(图源:文化馆报)
来源 |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一审 | 梁玮钢 沈承晋
二审 | 王韬 李晴
三审 | 张慧 周艳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