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4-03-14 浏览次数:次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分别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重要论述,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明确方向。
一、人民性: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两个结合”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体现出人民的重要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对全体文艺创作者提出的深刻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说明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物质至上、精神颓靡、精致利己的现代化社会,而是生活富足、精神充盈的高水平现代化社会。可以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事迹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
新时代以来,艺术作品努力寻找、刻画史诗叙事中的具体人民,挖掘平凡但闪光的人物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庆典中,笔者就选择了相比宏大叙事来说更加微观的群众视角,以群众的第一人称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进而以“回归群众”的素朴美学展示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务工子弟在内的一系列群众形象。他们是新中国、新时代的亲历者,能讲出最生动、最鲜活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把宏大叙事寄托于一个个具体的中国百姓,并且以这种方式真正表现文艺创作者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注和关怀。正如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的“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创作者贴近大地、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故事越清晰、可信、动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
二、主体性: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突出的延续性。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唯一一个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作为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存在于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自我意识之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悠久历史实践建构的结果。
在当今全球各民族文化日益密切交流的局势下,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根脉的根本维系,从这一点而言,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科技创新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引下,文艺作品的制作手段和创作理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许多文化艺术产品开始致力于对“声、光、电”的设计和开发,打造极尽绚烂的视听奇观,以此复现中华文明之璀璨。而不论科技如何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文化之核和坚定文化主体性支撑,才能引起中华儿女精神上的共振,进而与世界发生对话。
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既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也充分体现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鲜明特色。作品最终将舞台设置于水下3厘米处,大量应用户外全息投影技术来配合演出。在科技手段包裹下的“中华文化主体内核”极具传统的魅力,例如由交响乐演奏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等节目无不是用现代手段再现中国传统艺术。同时,为各国元首赞许的创意“西湖中上演《天鹅湖》”,利用天然西湖和现代“全息影像”,为西方经典剧目贴上“中国标签”,既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又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做出鲜活的时代注脚,也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文艺塑形做出了新贡献。
三、创新性:“两个结合”的根本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的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嫁接,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相结合,使其在中国化的历程中能够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和顺应世界潮流。
这一双向互动使二者互相滋养,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创新性,是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新高度。
随着疫情的结束、经济与民生的逐渐复苏、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的需求,使得演艺行业在新时代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从1.0时代的人工美学、2.0时代的数字美学,到现在已经到来的3.0时代的共创美学,技术不再只是一种工具,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艺术语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共创美学”的数字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搭建更完善的文旅演艺政策体系,主动寻求创新转化的演艺创作方法,拓展沉浸式演艺的交互式体验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意介入等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让一些“老”文化在新时代“新”起来,才能够在理论与应用层面全方位切实推动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
例如2023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承办的“东方美学·数字再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互动美育展”,是一场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策展团队通过美术设计、音乐、舞蹈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融创新,以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纹”为主线,在具象化、空间化呈现纹样演变的同时,运用数字再生技术进行趣味演绎与再创作。虚拟服饰数据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走进校园、走近大众,助力于全民美育的实现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中国当代文艺事业未来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不断提高思想引领、政策导向、创作者素质和受众传播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文艺创作者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新时代的高质量文艺作品,用心用情用力续写中华文化的辉煌。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作者:肖向荣
编辑:梁玮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