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旅产业研习社】专家观点 | 李国新:深化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高质量推进文化馆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4-08-05   浏览次数:

深化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高质量推进文化馆创新实践

——2024年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交流活动总结


  时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2024年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交流活动在陕西安康举办。本次交流活动主题契合了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聚焦文化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态势的创新实践。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赵雪青分享的《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应用》,研究了文化馆行业如何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态势,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当中与文化馆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的相关部署。这一研究具有前瞻性,且体现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文化馆研究领域之后的力量和引领。近年来,中国文化馆理论研究生态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有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高层次年轻化研究人员加入,这也是我国文化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理论研究、创新实践层面的重要标志。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网络技术部主任朱学武、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副馆长吴建波分别分享了《国家公共文化云、地方云对接优化研究》《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场景创新实践》,立足文化馆行业实际的实务性研究,对如何推进信息化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浙江省文化馆理论研究部主任金笑在《“十大行动”探索民间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新范式》中分享的浙江民间文化艺术双创案例库就是一种数字化产品,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一种应变之举。


  第二,聚焦文化馆行业激活文化创造力,优化文化馆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实践。激活文化创造力,优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也是未来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乡村网红”从本质上说是人民群众文化表现、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是文化馆服务扎扎实实的实践,也是对优化文化馆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的生动诠释。“乡村网红”课题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主持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文化馆行业从业人员开展理论研究树立了典范。浙江省文化馆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的十大行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涉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内容。


  美美与共(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分享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当前业界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有了高度共识,即形态新、技术新、机制新、服务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因为它本身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创新管理和运营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文化馆行业的许多创新实践也在回答这个问题,如上海的市民艺术夜校,深圳福田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都属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特别强调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与文化馆总分馆制的结合,总分馆制从本质上来说是组织体系的改革,公益性收费、延时服务、社会联动机制、志愿者服务及市民夜校走出去等问题,都属于体制机制问题。文化馆行业致力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是为了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最终提高百姓的获得感。深圳福田区的“星罗棋布”计划本质上也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调动了公众社会力量,强调了融合发展。正如张广钦副教授点评,“星罗棋布”的嵌入式空间及其主理人制度,体现的就是文化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产生。


  第三,聚焦推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作问题。文化馆学理论体系构建和文化馆年报标准规范两个研究成果的分享比较典型。文化馆学的建立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近十年来,中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文化馆学理论体系构建应提上日程。文化馆年报体现的是新理念,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和现代文化馆相适应的一种工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公共文化年报制度引进来,实际上就是对文化馆基础性工作的规范。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本次交流研讨“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即文化馆学理论体系构建,是文化馆事业之天;所谓“立地”,即文化馆年报编制行业标准等几项基础性研究成果,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立足中国大地的体现。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行业及从业人员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认真研究践行,寻求创新突破:


  第一,要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馆服务的结合,认真回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文化馆事业带来的影响变革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

  第二,要面对基层事业单位改革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在基层文化建设的新办法、新机制、新路径上寻求突破。

  第三,要认真研究并积极践行如何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表现力、文化传播力。

  第四,要完善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机制、供给要素,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供给等方面,需要有新的突破。

  第五,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馆要研究怎样提升国际传播力,怎样在全世界讲好中国公共文化和中国文化馆的故事,并形成助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8-12_163055_750.jpg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馆》常务副主编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9月,主要职能是谋划、组织、推动文化馆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对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反映行业呼声,提出政策建议。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建设目标是,打造中国文化馆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发展智库,为推动全国文化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文化馆发展研究院由高校、科研机构、主流新闻媒体研究人员,长期担任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业界人士,以及各级文化馆馆长和理论研究人员代表组成。


  提供: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作者:李国新

  图文排版:沈君栋(实习)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