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4-09-05 浏览次数:次
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包含了“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是结合了大众日常生活使用的物质空间以及文化展示和传承的精神空间构建的共同体。国内的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着多种形态,包括体量较大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音乐厅等,也有较为小型的空间,如文化驿站、城市书房、文化礼堂等等,这些场所成为了大众居住与办公场地外的“第三空间”。
目前,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和重塑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打造“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项政策都将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通过阐述场景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实践创新角度出发,将其应用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中,提出了融合场景理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路,以期为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借鉴,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转型。
一、关于场景理论的研究梳理
场景理论起源自21世纪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提出。场景理论从整体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的视角来识别场景构建,使场景成为承载文化价值、彰显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品质的广义空间。场景理论通过对“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3个主维度和“本土的、睦邻的、自我表达”等15个子维度的提取和赋值组合[1],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兼顾本土性和普适性的新工具与新视角。
国内运用场景理论探索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展开。陈波和林馨雨(2020)[2]以模式识别方法区分城市的场景模式,筛选其特征性维度,提出文化特质、自然环境、区域规划是影响文化场景的主要因素。李昊远和龚景兴(2020)[3]分析了场景理论应用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适切性,提出了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不同维度。苏荟洁等(2021)[4]提出场景理论下针对博物馆体验场景构建的新内涵——“共情性”。陈波和刘彤瑶(2022)[5]进一步阐释了通过场景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搭建的乡村文旅融合价值表达分析框架,并用场景理论为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二、场景理论在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构建中的可行性
(一)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契合性
场景理论将各类文化设施、不同需求的群体、多样化的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不同文化意涵的场景,从而聚集文化创意阶层参与文化实践和消费,促进区域和经济的发展。“场景”实质上是文化价值和消费符号的共同体,是以更为整体的视角分析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从空间体现的文化内涵、提供的服务与活动、群众的文化实践等角度来进行阐释。
场景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具有契合性。公共文化空间诞生于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具体的服务场景,展现不同的文化意涵。与场景理论的逻辑发展相同,公共文化空间展示的文化价值能够吸引大量人力资源,促进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从而带动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构成要素分析
“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邻里或社区、显著的实体建筑、集聚在场景中的人群、特色活动以及场景中蕴含的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文化空间的元素在场景理论各个维度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形成了一个内容矩阵,如表1所示。在场景的子维度上:本土,即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代表当地历史文化或人文风貌;企业,即注重管理和运营机制创新,强化品牌建设;睦邻,即通过空间集聚人群,开展社群运营;传统主义,即承载着传统和历史元素等。对比来看,公共文化空间也具有实体的文化空间场所,能够吸引集聚不同文化需求的人,以及在空间内提供服务和活动,以及形成文化价值和理念。
三、基于场景理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路
(一)提升美学体验,增强文化在地性
场景理论认为场景元素除了体现文化意涵和价值外,更应该体现本土性。与其他公共设施相比,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功能,更容易让参观者产生文化认同,引发文化共鸣。在实体空间的建设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满足文化需求的场所,要在空间选址、设计、开发以及功能设置、氛围营造、活动开展等方面深挖当地特色文化,结合本土资源,发挥场景构建作用,让参观者能够真切感知当地的文化特色。
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当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情怀。在设计上,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赋予空间美学、创意与精神内涵提升空间设施美学体验,让参观者也能“听得见乡音”“看得到乡情”“记得住乡愁”。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陶仓艺术中心是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地方兴建的两座粮仓改建而成的,集合了艺术中心、咖啡厅、个人工作室等空间。建筑延续了此前粮仓的仿苏联建筑风格,结合了莲花、麦穗等当地元素,体现了在地性。陶仓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以及文化活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文化休闲选择,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此外,公共文化空间可以通过挖掘本土艺术,提升本土性。通过当地艺术家、手工艺人等发起的文化艺术项目,以实践为特色,开展各类活动与课程。这些活动通常规模较小,但内容设计别致,以“小而美”为特色。如亲子互动、手工艺工作坊、艺术鉴赏等,通过拓展场景的美学体验,让参与者在公共文化空间中感受文化熏陶,产生文化共鸣。
(二)打造文化社群,融合拓展空间维度
场景理论认为“人”是场景构建的关键变量,场景的多个维度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具有文化意涵的空间是建筑设施、人的文化实践、各类活动的有机组合体。因此,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要注重参与者与文化空间的融合性,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社群服务及活动。
社群运营是公共文化空间拓展的有效手段,“场景”既包括以物质空间为载体的各类服务设施,又包括超越了物理实体空间的内容与活动。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起以社群运营为重点的文化网络,将有相同爱好的人集结在一起,并以此为阵地来策划组织常态化、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一项爱好,一场活动,甚至一堂讲座就能聚拢人气,碰撞出火花。如浙江省文化馆聚焦群众文化艺术需求,根据公益艺术培训班学员、文化艺术大讲堂听观众、文化志愿者(团队)、文化使者、乡村文人能人、文艺爱好者等不同群体建立了200余个社群,聚集3万余名群友。通过社群运营,细分服务群体,针对艺术培训、文化讲座、公益演出、志愿服务等不同活动,实现定制化内容推送,同时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与文化馆服务工作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文旅融合,提升空间影响力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化和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变革。结合旅游资源,以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历史底蕴为依托,打造具有品质化、辨识度的文旅融合项目,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场景维度。
景宁畲族自治县图书馆“天空之城·云山书局”分馆,坐落于景宁县那云·天空之城休闲度假景区内,由一处废弃的矿山改建而成,其设计突破传统模式,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在空间内阅览书籍的人,抬头便能看到周围的丛林和流水。在服务与活动中融入当地特色的畲族传统艺术形式,参观者可以在云山书局中体验当地的刺绣、捏塑以及畲银手作等民俗手艺活动。据统计,2022年,景区日均接待游客1100人,总接待游客人数近10万[6]。通过构建文化多元、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文旅融合场景,实现空间的文化价值裂变和增值。
除此之外,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既有本地效应又有溢出效应。通过探索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新模式,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持续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基于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通过数字化方式,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和活动,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休闲价值、教育价值和体验价值,进一步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动力引擎”。
四、结语
如今,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空间,成为结合多元文化要素的“泛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响应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其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场景,通过本土文化内涵的挖掘、空间维度的拓展、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吸引更多参观者。通过场景的构建,形成良性发展生态,使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群众实现文化认同、获得文化享受、感受文化共鸣的公共场域,从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综合 |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一审 | 梁玮钢
二审 | 杨波
三审 |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