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

文旅产业研学 | 李南倩:让年轻人走进文化馆——文化馆服务转型探索

发布日期:2024-06-20   浏览次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如今的群众文化遍地开花,形式多样,线上线下都追求高品质,内容上小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服务受众呈现年轻化、个性化,都在不断求新、求变、求认同。年轻群体成为当今各服务行业争相吸引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激发着新兴文化向文化馆辐射。要增加文化馆的人流量、拓展服务需求、增设服务领域,就要从研究文化馆能为年轻人带来什么“新鲜感”开始。

  文化馆的职能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作为90后的文化馆工作者,笔者开始思考年轻人与文化馆之间的相互吸引问题,要通过文化馆服务转型,向年轻人敞开服务大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走进文化馆,让文化馆服务更加贴合他们的核心需求。


  一、转型年轻文化的“孵化器”


  当群众文化已不再局限于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美术、书法等门类,当文化门类之间的界线被打破,曾经的“亚文化”“小众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潮追求,文化馆也应开启转型,为年轻文化提供萌发的土壤,做好思想引导、开拓成长空间。


  1.孵化新兴文化的萌芽


  年轻人重新定义了群众文化,他们喜欢的文艺“存在即合理”,融汇古今中外,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与爱赤诚热烈,不在乎掌声或质疑。他们的音乐——翻唱、说唱、演奏、原创花样百出;他们的舞蹈——翻跳、宅舞、街舞、原创应有尽有;他们的综艺——自娱自乐小品秀和发人深省脱口秀创意无限、个性十足。随着网络和电子设备的运用,更多文艺形式已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当我们对于时装表演的印象还停留在中老年,学生群体的汉服和角色扮演走秀已经越来越成熟;当我们对于合唱团的认识还停留在老年大学,年轻人的阿卡贝拉已经自成一派。

  如何在群文事业发展中孵化新兴文化?一是考虑在群文赛事中接纳这些新兴文化门类,给予自由生长的空间。二是提供团队辅导或培训服务,与时俱进的文化馆工作人员也要走近年轻人的文化圈,去看看他们的文艺生活需要哪些“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助力。三是提供合作社团或联合服务,进一步培养人才和地域品牌。


  2.找寻志同道合的文化人


  都说如今的社交圈线上五湖四海,线下屈指可数。当互联网成为文艺爱好者找寻同伴的渠道,文化馆则能为他们的线下“碰面”提供服务,还能为他们的展示创造舞台。

  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学习、工作之余寻找同好者,一起享受艺术氛围,还是独自坐享文艺时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之外,文化馆作为文艺普及的政府机构,同时拥有师资力量和活动场馆两大优势,可以成为最放心的选择。


  文化馆致力于为本地群文团队提供展示的机会。排练厅、报告厅、剧场向年轻人开放,他们可以自编自导自演,配合自媒体宣传,热爱舞台的同好者可以一起创造更多作品。这对他们是很好的才华展示机会,也推动了文化馆线上线下服务品质的提升。


  3.引领年轻文化健康发展


  新兴文化对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普及文化、旨在传播正能量的文化馆,要发挥正确的思想引导作用,扶持年轻文化健康向上发展。从个人到团队,都需要围绕年轻文化不断提升技能和学习理念,让年轻人走进文化馆,让他们有机会自主开展活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反馈给社会以正面形象,代表年轻文化的自由、热情和丰富多彩,同时追求文化自信、创新传承和人文高度。对于内容、题材、形式上出现问题的作品要及时整改优化,而对于演绎的个人或团体也要进行认知纠正和引导。


  引导年轻人培养彰显自我个性的新文化理念,最好结合美育教育从小抓起,首先关注年轻人中最具可塑性的学生群体。


  二、分支学生社团的“创意站”


  学生群体已成为新兴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和宣传者,他们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以及体验的平台、表达的机会,文化馆的公益属性正好能为他们提供辅导支持、活动场地和展示舞台。


  1.拓展校外活动空间


  当学生博主出现在网络上,他们运用业余时间进行拍摄和创意分享。当学校不能拓展他们的交流空间时,文化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同好者的集会场所,并且提供更专业的文化服务体验。没有年龄和地域界线,只要拥有同一项文艺爱好,就能一同成长、互学互助。其实,如今的文化馆培训早已形成这样的集体文化,有些还欢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一起加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文化馆需要增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艺术门类,让他们在文化馆学有所成之余,结交更多知己好友。当他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文艺生活模式,就可以进一步从中培养出群文团队。


  2.吸纳优秀团队


  民乐社团、汉服走秀、诗歌雅集、翰墨书社等传统文化社团培养雅趣风尚;乐队、小组唱、戏剧社、街舞团等彰显个性的团队聚在一起就是激情飞扬的时尚青春。发挥学生个性,协同学校美育,让艺术浸润校园文化,文化馆可以与共建的学校合作,为校内文娱社团提供长期指导和成果展示服务。特色社团可以成为文化馆馆办团队,推荐参加更多文艺推广活动和赛事,给予学生发挥艺术特长的机会,同时,推动地区群众文化向学生群体普及。结合文化馆志愿服务特色,也可以在校际间招募学生志愿团队,一起参与传统文化宣传和文艺推广活动。

  校内团队的培养要考虑到阶段性的人员流动,为了固定团队特色,文化馆可以和学校合作,以“文教结合”的方式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3.文教结合共创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文教结合”工作发展至今,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文艺体验的机会,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审美和兴趣。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也让学生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馆走进校园是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馆的一种方法,不仅能够扩大文化馆在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更能够加强文化馆与学校的共建联动,共创美育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1)联合校内社团,打造学生文艺团队。文化馆的专业老师可参与日常训练辅导和赛事培训辅导。此外,通过“文教结合”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能够让分馆与其辖区内的学校进行联动,共同扶持学生文艺团队。

  (2)培养文艺教师队伍,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理事会中有些成员来自教育领域,可以共同探讨文艺教师队伍的联动机制。

  在帮助年轻文化自由、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喜爱着传统文化并将其当作职业去创新传承。当文化馆与年轻人充分互惠、合作、沟通,就能推进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三、汇集传统文化创新的“大本营”


  当传统遇见时尚,承担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职能的文化馆也致力于汇集创意,打造全新非遗风向标。作为非遗项目的展示窗口、群众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桥梁,从年轻人接受非遗的角度出发,文化馆应具备以下新功能。


  1.跨界合作新风尚


  非遗体验活动每次都备受热捧,无论是游园会集市,还是亲子体验课程,要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并参与其中。有些老字号和学校联合开展技艺传承培训,已经做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各类文创产品。


  文化馆的非遗保护任务,就是给予非遗合作和展示的新平台。一是融合非遗元素进行文艺作品创作,进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此类合作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旨在展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宏大历史观、深厚世界观、潜在价值观。二是将非遗项目以短视频形式在自媒体进行推广,以达到展现技艺、传达精神、增加互动的效果。这些视频可以和文创产品、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2.文艺培训展示一体融合机制


  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获,这将是文化馆积极吸引年轻人的重点。平面类培训可以通过展览作品进行成果展示,但对于舞台类的普及培训展示还需要更多构想。音乐、舞蹈、戏剧等除了基础教学之外,可以加入实景拍摄,录制教学vlog和成果汇报视频,通过现场汇报展演或者视频素材集中展现学员风采。群文活动的重点在于群众参与,每一项培训课程都少不了学员和教师的互动,在平时的记录中侧重学员的进步与惊喜,让每一位学员收获成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年轻文化的培育。当文化馆场馆已满足不了新兴文化的发展,联合联动社会机构成为文化分站的形式已开始在很多文化馆总分馆制中实行。


  3.文旅共建馆内外“文化驿站”


  非遗传承基地年轻化发展,许多基地由年轻人担当主理人,由此出现了一批创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年轻群体提供业余时光的特色文化体验。若有特色园林,则可提供“雅集”场地,吟诗作画、丝竹悦耳、汉服走秀,汇集多种文艺形式,不仅能为地方文艺社团提供展示平台,也可成为园林特色服务。若有商业体,则可以和非遗集市合作,推出贯通古今的美学赏析,可购买产品、体验手工艺、品茗赏画、听戏看剧,提升商业空间的文化氛围。“文化驿站”的构想一举两得,既能扩大文化馆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版图,也能提高文化馆开展文艺普及的影响力。


  四、培养年轻人才的“试验田”


  文化馆未来的服务转型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文艺工作者,留住他们就要给予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无论是群文项目企划,还是数字化运行,都需要专业人才;无论是活动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志趣相投。因此,文化馆可以为其中的一部分“领军人物”提供专属舞台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1.兴趣领袖


  无论是孵化年轻文化,还是拓展校外活动空间,都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馆。如今许多商业体、专业剧院已经把目光投向培养和扶持“兴趣领袖”。他们是一个社团或群体中的倡导者,可能带动一个群体的文化消费。在文化馆的各类培训、活动和团队中,可以发掘有业务水平、有感召力、有创新意识的带头人。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尊重年轻人的自主选择,这是他们的“文艺复兴”时代,更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一技多能志愿者


  从社区、学校、企业到文化馆(站),都需要文化馆提供“社区指导员”或“文化志愿者”。作为群众文化服务基站的文化馆,对于一技多能志愿者的招募和培养应从年轻人抓起。除了开设专技人才的培训,文化志愿者的技能提升也可以进行“定制”。文化馆可以联合兄弟单位,如公共图书、文博艺术、文化创意等单位一起开展专题培养,共同招募年轻人加入联动志愿者团队;也可以下基层辅导,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活动,让更多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文化志愿的重要。


  3.群文工作者


  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37项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艺术学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将来文化馆也可作为其专业对口单位,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文化馆与多领域合作发展,也欢迎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等形式了解群文事业,投身其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意。基层工作可以培养年轻人的心性和能力,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更有利于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增强工作责任感,以及体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实社会经历。


  笔者在对文化馆的舆论研究中发现,“文化馆”在新闻关键词中的出现频率不高。在文化发展日益受重视的大背景下,问起“文化馆”,年轻人中还有不少“不知者”,“文化馆”的搜索频次可能尚且不及一个剧院的订票页面。如今不少年轻人已经乐于参与文化消费,文化馆应该抓住机会,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展览、演出、培训得到参与者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馆的社会知晓度,要研究最活跃的年轻群体的文艺新动向,培养年轻受众群体,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参与文化馆活动以及投身群文事业发展。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成为文化馆工作者,他们会带来更多创意想法,期待群文“后浪”们开启文化馆服务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作者:李南倩

  编辑:梁玮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