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发布日期:2025-08-12 浏览次数:次
上周,在下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览室里,
十多位6至12岁的困境儿童
参加了由徐州文化馆主办的
“七彩的夏日·艺起童行”暑期研学营活动。
在寓教于乐的课程中,
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有趣的
“向内探索、向外生长”旅程。
“艺起童行”暑期研学营
“艺起童行”暑期研学营是江苏省文化馆面向少年儿童创新打造的公益性暑期文化活动品牌。徐州文化馆连续两年与徐州市益同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针对困境儿童量身定制课程。
前来参加公益研学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多因疾病、意外失去劳动能力,使他们早早地成为“事实孤儿”。生活的重担过早压肩,创伤记忆如影随形,他们习惯将情绪锁进沉默。
为期一周的研学课程,旨在通过艺术疗愈,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无需言语的门”。研学营以“生命的色彩”为主题,围绕困境儿童的核心需求——情感表达、自我接纳与社会支持,设计了5节课程。
首节课在“认识你(泥)很高兴”的玩泥巴中快乐开启。徐州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彭气映画(徐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萌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小学员先闭上眼睛触摸黏土,感受黏土的质地,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发挥,捏出自己喜欢的小泥人样子。
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揉搓按压一通忙乎,一个个憨态可掬的泥人在一双双小手中被创作出来。
徐州文化馆美术书法摄影部专业教师马天真执教过多期针对困境儿童的研学课,其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在“情绪河流”课程中,马天真先是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A4纸,要求孩子们在画画前先深呼吸三次,等心情平静下来后,再选两种自己喜欢的颜料,通过线条或形状画出最能代表自己心情的图案,并解释这些形状、颜色分别代表什么。“黄色,是太阳,天很热”“红色,是西瓜的颜色,很甜”……课上,孩子们大胆表达,互动热烈。
褚雪春是徐州文化馆戏剧曲艺部的骨干。在“编织生命之网”的课程中,褚老师先让大家感受魔术气球“能被揉、被拧、被压,却不容易破,还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引导孩子们联想,在遇到困难时,人们虽然会被暂时压垮,但也会重新站起来。
课程中,褚老师还用多个魔术气球将小朋友连接在一起,让大家体验“被风吹歪了之后”手牵手不倒的互助友爱。
此次在社区开办暑期研学营,更加方便孩子们的接送。活动吸引了下淀社区和附近社区的困境家庭报名参加。
徐州文化馆馆长杨孝军表示:“文化馆不仅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更是传递爱心的港湾。我们用研学营搭起桥梁,就是想让困境中的孩子们在文化里汲取力量,让这份关爱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温暖底色。”
文/图 | 张瑾
一审 | 梁玮钢 沈承晋
二审 | 王韬 李晴
三审 | 张慧 周艳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