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邳州清明习俗

发布日期:2022-08-05   浏览次数:

  邳州市位于苏北的苏鲁两省接壤地区,地处黄淮流域,地丰物阜,民风淳朴,祖先信仰的习俗非常普遍,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就是最突出的形式。清明节习俗兴起于晋文公时,流行于汉代,而后世代相传,至今不息。邳州市的清明节习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等内容。流布于邳州全境及周边各县(市)。

  邳州清明节习俗内容之一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的重头戏。在邳州扫墓也叫添坟,是为祭奠亡去先辈,寄托哀思的活动。扫墓时由族中长辈带着儿孙晚辈,拿着铁锨、冥纸、鞭炮等祭品去墓地,先清除坟上杂草,后添上新土,意为先辈修理房子。修好坟后还要砌一个上大下小锥形的土块作坟头,安放在坟顶上,葬一人安一个,葬两人安两个,以向别人表示坟内安葬的先辈是一人还是两人。添完土后再上供品、烧冥纸、放鞭炮、跪下磕头拜祖。在扫墓活动中还有一个禁忌,即当年的新坟不添土,不过三年不安坟头,也不树碑立传。如果有后代的祖坟不见新土,人们就会说这家无后了。真正无后的坟,也会有人代为添上,称这种做法为积德行善。有的需要起骨迁坟的也都要在清明节前三天内进行,绝不能过了清明节这一天。之二是插柳:清明节这一天,民间百姓都要折一些柳条插在门上,或编成柳圈套在小孩头上,以驱鬼辟邪之用。当地民间传说这一天又是鬼节,一些孤魂野鬼在这天都要出来向人们讨要钱财,所以人们都用柳来驱邪,此法源于《齐民要求》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邳州也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俗语,这又是邳州人插柳的另一原因。之三是踏青:清明节时正处阳春三月,正是郊游大好时光,民间百姓在这天里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野外或放风筝或爬山,以此来感受春天的清新和温暖,闺女媳妇们也是如此,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边踏青、边挖野菜,所以在邳州民间又有“清明踏了青,腰腿脚不疼”、“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的习俗在邳州历史悠久,活动内容丰富,特别是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目前存续情况良好,自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之后,这一习俗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邳州清明习俗”于2012年被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